昔日黑土滩 如今绿意浓——青海果洛草原生态治理见闻
骑着摩托车行驶在草原间的小路上,望着满眼绿意的草原,44岁的牧民多智觉得心里既踏实又惬意。
“草原并非一直这样美丽,10多年前,我家的草场突然‘生病’了,光秃秃一大片,几乎寸草不生,牛羊没有吃的。”多智回忆说。
多智是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达日县窝赛乡直却村的牧民,当时,由于黑土滩扩散导致草场退化,他不得不卖掉家里的牛羊,离开家乡,一家四口人搬到达日县城,靠打零工过活。
黑土滩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草原灾害。在过度放牧、气候变化、鼠害泛滥等因素叠加作用下,草场严重退化,毫无价值的毒害草取代了原生牧草,又经风蚀和水蚀后形成裸露土地。
果洛藏族自治州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地处三江源核心区。长期以来,黑土滩犹如溃烂的疮口在草原上蔓延,严重影响牧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成为果洛干部群众心头的伤痛。
“黑土滩不断侵蚀草原,让草原丧失了生产和生态功能。”对于黑土滩的危害,果洛州草原工作站站长贺有龙深有体会。自2005年三江源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启动后,黑土滩治理项目在果洛等地逐步开展。
为了让黑土滩重新“披绿”,果洛州花大力气培育合适的草种。“经过反复尝试,我们研究培育出繁殖能力强、适应性强的早熟禾,能够在黑土滩生长,目前果洛州已种植了近三万亩,处于大量扩种取草籽的阶段。”贺有龙说。
除了科学治理,黑土滩治理还离不开群众的共同参与。在果洛州达日县等地,牧民群众自筹资金购买种草工具,主动加入和黑土滩的“斗争”。
自2019年起,果洛州还率先在青海实行“草长制”,建立了草原管护网格化和管护队伍组织化制度,把草场承包、草原生态保护修复纳入管护体系,形成全区域覆盖,执行禁牧和草畜平衡制度,实现草畜联动,维护和促进草原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功能性,形成了一整套草地资源保护管理发展模式和草原生态环境保护制度。
每撒下一粒草种,都是挑战黑土滩的战书。每治理一片黑土滩,都在靠近绿水青山的梦想。如今,在果洛州黑土滩、黑土坡最严重的达日县,已治理黑土滩122.46万亩、黑土坡7.5万亩,当地生态环境明显好转。
为了恢复更多的草原,果洛州已启动草原生态保护修复综合治理三年行动,计划再治理黑土滩126万亩,黑土坡119万亩,植被盖度达到65%以上;改良退化草原139万亩,植被盖度达到85%以上。
草原恢复后,多智如今重新回到家乡开始放牧,加上草原管护员每月1800元的工资,让多智一家有了稳定的收入,更坚定了他守护家园的决心。
多智说,草原的“病”好了,他打算适当地多养几头牛,一边放牧一边保护好家园。像多智一样,更多的牧民,正把绿色的梦编织在江源大地上。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青海省达日县退化草原生态修复综合治理三年行动启动
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达日县《退化草原生态修复综合治理三年行动计划》启动仪式,5月15日,在达日县窝赛乡直却沟口草场举行。这标志着青海省首个退化草地综合治理试点工程拉开帷幕。[详细] -
黑土滩重披“绿衣” 牧民重归草原
“十几年前家里有200多头牦牛,夏、冬季牧场加起来有两三千亩,但是草原退化太严重,到处都寸草不生,根本不够牛吃。”多智告诉记者。[详细] -
青海年保玉则:再现大自然赐予的生态风景
华青多杰表示,保护区管理局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利用中保护”保护优先的原则,停止一切旅游经营活动,进行封闭式管理。[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