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援青十聚力 山海同心奔小康
2010年,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作出了天津对口支援青海省涉藏州县的重大决策。十年来,天津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对口支援工作的一系列部署要求,坚持“中央要求、黄南所需、天津所能”,特别是按照“升级加力、多层次全覆盖、有限无限相结合”的思路,用真心、讲真情、动真招,着力搭建“六位一体”工作体系,通过资金注入、项目援建、产业扶持、智力帮扶等“十聚力”方式,全方位开展对口支援青海省黄南州工作,有力助推黄南历史性消除绝对贫困,成为黄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力量。
聚力项目建设 开展产业协作
天津市对口援青工作开展以来,始终坚持援建资金“向民生倾斜、向基层倾斜”,累计落实援助资金10.35亿元,实施援建项目227个,其中,2020年实施援建项目42个。同时,还援助1亿元用于补足当地职校建设资金缺口,援助8500万元用于规划建设黄南州科技馆,追加3800万元用于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
滨海新区在黄南州打造了泽库津滨扶贫创业孵化园,创建了同仁妇女手工编织创业基地,实施了“天津·黄南”生态农牧业科技示范园项目。瀞度水厂在当地完成投资近3亿元,累计向5400名贫困劳动力发放扶贫资金600余万元,成为津青两地经济合作的成功典范。农牧业良种工程、母畜牦牛合作社等,惠及十多个村的贫困户,设施特色农业成为促进当地群众增收的新亮点。
聚力民生改善 实施健康扶贫
把解决“行路难、饮水难、如厕难、脱贫难、看病难”摆在优先位置,十年来,天津市在援青工作中实施牧民村落人居环境改善、偏远乡村基础设施建设、重点贫困村饮水安全、乡村环境整治和垃圾无害化处理等农牧区生产生活条件改善项目,着力破解“小实事”背后的“大民生”。
被藏族群众亲切地称为“联心路”的泽库县城至东科日村、郭泽多至夏宗果公路相继建成,同仁县黄乃亥乡重点贫困村饮水安全工程,一次性解决了720户3053人及10876头牲畜的吃水问题。
同时,升级“组团式”医疗援青,黄南州医院组团式帮扶团队累计诊疗患者765人次,手术152台,6项医疗技术填补州医院空白,并为当地培养本土医疗技术骨干。黄南州还与滨海新区签订跨省医保定点医疗机构服务协议,使藏族群众可以享受到国内顶尖的医疗资源,惠及当地27万参保人员。
聚力智力人才 深化教育援青
十年来,天津市持续举办“名师、名医、名企、名家、名匠”的“五名进黄南”等系列活动,探索创新“培训+实践、基教+职教、对接+嫁接、智力+智慧”的智力援青“四加”模式。推动津青两地科技合作,认真规划建设黄南州科技馆,协调天津智囊研究机构,开展黄南兰西城市群规划前期重大问题筹划研究。
同时,选优配强援派干部人才,实现了“黄南所需”和“天津所能”的有机统一。截至目前,天津市共选派了4批122名党政干部和专业人才、黄南选派了10批54名党政干部,互相交流挂职锻炼,互访考察超过5500人次。
在教育援青方面,天津市坚持援教项目优先实施、学校设施优先改善、支教老师优先保障、农村教育优先支持的“四优先”原则,抓好校舍改造,提升学校办学条件。持续深化“组团式”教育帮扶,2019年黄南州高考文理科上线率均为100%,刷新黄南高考历史纪录。
聚力结对帮扶 支持消费扶贫
十年来,津青两地全面开展结对认亲活动,有力促进了援受双方交往交融,引导各族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在省市和州区两个层面合作框架的辐射下,津青双方签订了包括政府部门、经济功能区、公检法司、工青团妇在内的140余个帮扶合作协议。同时,津青两地建立了完善的对口支援交流机制,开展交流活动年均300余批次。积极搭建产业引导、对接、服务平台,开展“津青一家亲”访学教育活动和“万企帮万村”活动。
天津援青前指和广大援青干部人才协助当地制定消费扶贫产品、企业名录,组团参加“津洽会”、消费扶贫展销会和食品博览会,打好“黄南绿色有机牌”。加强商贸企业与电商平台的合作,将电商服务延伸到每个村,在津设立黄南州特色产品展销平台,协调加油站、便利店展卖黄南特色产品,支持尖扎沿黄乡镇保鲜库及交易市场建设,组织开展“天津人游黄南”、“旅游人才帮扶”等特色活动,扩大黄南旅游品牌影响力。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天津援青干部张力:为了脱贫攻坚,我们真的在奋力跑
张力在尖扎县工作交流群中最后留言:“回首往事的时候,这会是我一生最宝贵的财富……祝愿我的尖扎百姓早日过上小康生活。”[详细] -
精准医疗援助藏区居民 以黄南经验打造天津扶贫新模式
作为精准医疗扶贫的一项重要内容,医疗服务下基层让泽库县64个村的76000多名农牧民不用往返到州县的大医院去检查,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更为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