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近半世纪的生命救护:青海湖重现“鱼鸟欢跃水清草绿”
资料图为青海湖裸鲤。鲁丹阳 摄
每年5月底至8月初,青海湖的特有鱼种青海湖裸鲤迎来了洄游产卵季,青海湖南北两岸的洄游通道里层层叠叠的青海湖裸鲤正在逆流逐浪、奋力洄游,“半河清水半河鱼”的短视频在社交媒体上疯传。
青海湖裸鲤俗称“湟鱼”,是青海湖特有的珍稀物种和主要鱼类资源,其生长速度十分缓慢,且繁殖能力较低。该物种2004年在《中国物种红色名录》中被列为濒危物种。
“当时的生态环境只能用‘残酷’来形容,青海湖裸鲤资源已经枯竭到无法开展渔业利用。”回忆起上世纪80年代至本世纪初的场景,青海湖裸鲤救护中心主任史建全不无感慨。
资料图为青海湖湖面上的鸟类。鲁丹阳 摄
上世纪50年代末,青海省开始对青海湖进行渔业开发,随着青海湖水位下降、面积缩小、产卵场遭到破坏、过度捕捞和偷捕滥捞等因素导致1963年以后青海湖裸鲤产量急剧下降。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过度捕捞和偷捕滥捞现象更趋于严重,尤其是在青海湖裸鲤产卵期间,大量聚集在河口地区洄游产卵的青海湖裸鲤被偷捕人员抢捕一空,导致种群后备补充群体急剧减少,给资源增殖恢复造成了极大困难。
为了救护和恢复青海湖裸鲤资源,修复青海湖复合生态功能,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青海省政府先后5次实施封湖育鱼工作。
资料图为青海湖湖岸边缘栖息着很多鸟类。鲁丹阳 摄
一方面,青海省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加大对环湖地区3州4县13个乡的宣传力度,动员各族民众加入到保护青海湖裸鲤的队伍当中;另一方面,则采取了启动青海湖流域本底调查、青海湖裸鲤原种保存、建设人工过鱼通道、开展人工增殖放流这四项主要系统工程措施来恢复青海湖裸鲤数量。
“从上世纪末到本世纪初,科研工作者一直在做人工繁育和增殖放流的基础性科研工作。”史建全介绍,“从2002年开展人工增殖放流工作以来,一共放流青海湖裸鲤1.56亿尾,青海湖裸鲤资源蕴藏量恢复到9.3万吨,是保护初期的35倍,对青海湖裸鲤资源恢复的贡献率达到了23%。”
早年间,流入青海湖的河流频频发生干涸、断流的情况,产卵鱼群无法顺利进入河道产卵繁殖。再加上河流上的拦河筑坝,阻断了青海湖裸鲤产卵繁殖洄游通道,使大量的亲鱼不能上溯产卵而聚集在拦河坝下,导致最终搁浅缺氧死亡。
资料图为青海湖。鲁丹阳 摄
“2010年开始,青海省对拦河大坝进行拆除,并修建、改建了人工过鱼通道,青海湖裸鲤洄游产卵问题得到彻底解决,成为自然资源补充的有力手段。”史建全说。
今年发布的《青海湖生态环境保护状况》显示,青海湖湿地面积累计增加1.51万公顷、植被覆盖度提高13.5%、青海湖整体生态功能持续增强,同时保护区沙地、裸地、盐碱化土地面积累计减少7736公顷,保护区内保护功能性用地15年来保持不变。
随着生态环境的改善,青海湖区域鸟类由1996年的164种增加到了目前的225种;青海湖独有的濒危物种普氏原羚种群由300余只增加到2000余只,为开展监测以来历史最高值;黑颈鹤由40余只增长到130余只,青海湖重现“鱼鸟欢跃水清草绿”。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青海湖裸鲤“助产师”:冰冷河水中每日工作超10小时
进入6月下旬,青海湖裸鲤进入洄游季,从青海湖北岸到南岸的沙柳河、泉吉河、布哈河以及黑马河等洄游产卵地,青海湖裸鲤救护中心“助产师”们在冰冷地河水中开启了每日超过10小时的工作。[详细] -
为湟鱼让道 草原公路桥按下施工“暂停键”
因为待架设桥梁下方的河道是湟鱼洄游的主通道,如果不停工,会严重影响湟鱼洄游,对生态造成影响。为此,项目部决定按下施工“暂停键”,为湟鱼“让道”,等湟鱼洄游结束后,再架梁。[详细] -
湟鱼洄游季 见证生命溯源之旅
不管看多少次,为繁衍后代与自然抗争的湟鱼洄游都能够震撼人心。又到一年湟鱼洄游季,沙柳河、泉吉河、布哈河,每年的此时,都会迎接一批又一批不屈的湟鱼斗士。[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