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bet.cn
home

【牢记嘱托 共建美丽新西藏】鲁固社区:多民族聚居的团结之家

发布时间: 2025-11-19 10:57:00 来源: 中国西藏网

  中国西藏网讯 拉萨市城关区八廓街街道的鲁固社区,是一个汉、藏、回、土等多民族共同生活的大家庭。2024年,鲁固社区居委会被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的称号。 


图为鲁固社区居委会里陈列的社区所获荣誉称号 摄影:张艺彤

  架起沟通的“连心桥” 

  作为全区唯一一个全国“双语”学习特色社区,鲁固社区把“学语言”变成了“聚人心”的纽带。走进社区服务中心的双语学习小课堂,长桌擦得发亮,小黑板上密密麻麻写满了藏汉双语的日常用语,墙角的书架上整齐摆放着《普通话1000句》和《走遍拉萨300句》。 

  “这两本书都是免费发放的,不管是老人还是小孩,想学习都能来拿。”旦增卓玛拿起一本书翻给记者看,书页上标注着简单的发音注释。社区的双语教学不搞“一刀切”,而是组建了“双语学伴+社区老师+高校毕业生志愿辅导”的队伍,根据大家的基础分组教学,全面调动群众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图为旦增卓玛向记者团讲述社区基本情况 摄影:张艺彤


图为不同民族的社区成员在上“双语小课堂” 受访者供图

  “自从小课堂开班,已经有180余名学员顺利毕业。”旦增卓玛说,“现在社区里不管是办手续、买东西,还是邻里聊天,不用担心有什么沟通障碍。” 

  你学一句藏语问候,我记一个汉语词语,双语学习是一场“双向奔赴”。课堂上的问答、课后的闲聊,慢慢让不同民族的居民,变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 

  暖到心坎的养老服务 

  鲁固社区有200多名70岁以上的老人,其中不少是空巢、独居老人。但“空巢不空心,独居不孤独”,这个荣获“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的地方,用细致入微的关怀,为老人们筑起了温暖的“第二个家”。 


图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驿站的一角挂放着所获荣誉称号“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敬老文明号” 摄影:张艺彤

  在社区养老服务驿站,按摩椅、棋牌桌一应俱全,酥油茶、甜茶、清茶常年免费供应。但这里的温暖,远不止于这些看得见的设施。 

  “不少老人的子女都在外地工作,我们通过入户走访发现有孤寡老人生活困难的情况,便会安排社区工作人员轮流上门为老人送午饭,并定期去看望。”旦增卓玛介绍说,社区的“助餐、助医、助洁”居家养老服务,让行动不便的老人不用出门也能享受便利。 

  社区还为每位困难老人安排了结对帮扶对象,有在职党员,有社区工作人员,还有热心居民,“养老服务不仅要照顾好身体,更要让老人们感受到家人般的陪伴和温暖。” 


图为社区工作人员入户走访,探望孤寡老人 受访者供图


图为在社区便民服务点工作人员在为社区老人提供酥油茶 受访者供图

  传递温暖的“为民”初心 

  “坚持为民服务,用心为民办事”——走进鲁固社区服务中心,墙上的红色标语格外醒目。这里的服务不分民族、不分居民或游客,而是用点滴行动温暖着每一个人,践行着“为民服务”的初心。 

  每逢中华民族传统节日,鲁固社区的“我们的节日”文艺汇演总是座无虚席。各族居民齐聚一堂,体验丰富多彩的节庆活动:春节一同书写春联、巧手剪窗花;中秋围坐品月饼、畅叙邻里情;藏历新年共同学习制作糌粑和饺子,在亲身参与中感受不同文化的魅力。舞台上,各民族特色音乐和舞蹈轮番上演,台下掌声、笑声此起彼伏。这些看似寻常的节庆活动,实则是社区立足多民族聚居的特点,精心搭建的交流平台,各族居民的情谊也在温馨的节日氛围中自然生长。 


图为鲁固社区参与主题活动文艺汇演 受访者供图

  更难得的是,这份温暖并未止步于社区居民之间,还传递给了那些“远方来客”。 

  服务中心的角落里,箱子里装满了抗高反的药品,感冒药、止痛药、葡萄糖应有尽有,免费供游客取用。“旁边的两个吸氧罐,每个人可以吸半个小时,到了夏季游客多的时候,每天能接待一二十人轮流吸氧。社区还准备了一次性氧气罐,游客有需要就能随时拿。” 

  “游客来拉萨,最怕高反。能帮他们缓解不适,让他们感受到拉萨的热情,我们也很高兴。”社区工作人员的一番话朴实无华,却让人感受到超越职责的温情。 

  一盒药品,一次吸氧,看似微小的服务,体现着社区工作的深度。当游客在陌生高原收到这份无差别的帮助时,他们感受到的不仅是一个社区的友善,更是一座城市的温度。 


图为社区居委会为外地游客提供免费吸氧服务 受访者供图


图为社区居委会为外国游客提供免费吸氧服务 受访者供图

  同心同行的一家亲 

  “多个民族住在一起,没有什么隔阂,而是有事一起商量,有困难一起解决。”旦增卓玛说。 

  在这个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的社区里,我们能感受到民族团结不是刻意为之的工程,而是由一件件暖心小事自然而然凝聚起的情感。 

  走在社区,阳光正暖。而在这座“温暖屋檐”下,不同民族的居民正同心同行,用真诚拉近距离,用包容化解差异。日子不用刻意修饰,却过得踏实又舒心,这或许就是民族团结最美好的模样。(中国西藏网 实习记者/张艺彤 记者/姚浩然 杨眉笑 周晴晴) 

(责编: 陈濛濛 )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