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讯 在西藏自治区山南市扎囊县阿扎乡,曾经有一片3500亩的荒漠化土地,风沙是这里的主人,贫瘠是它的标签。然而,自2019年起,这片土地的故事被彻底改写。一座座现代化大棚如银色波浪般铺展,翠绿鲜嫩的芦笋破土而出,不仅成就了一个名为“雅藏传奇”的有机农业品牌,更书写了一段产业援藏、科技兴藏的动人传奇。这一切,都始于一位湖南企业家李东平的选择与坚守。

图为阿扎乡的蔬菜种植大棚 摄影:杨眉笑
初心如磐:从湘江之畔到雅江之滨
2019年7月,在湖南第九批援藏干部的鼓励与支持下,李东平怀着一腔浓厚的“三农”情怀,跨越千山万水,来到了西藏自治区山南市扎囊县阿扎乡。面对这片广袤却贫瘠的沙地,他看到的不是荒凉,而是潜力。
“这里没有工业污染,土地平整开阔,光热资源丰富,是发展有机农业的一片净土。”李东平回忆起初见时的情景,眼神依然坚定。他深知,西藏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要有产业的支撑。于是,他毅然决定投资,成立了西藏绿之源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立志在“地球第三极”建设一座现代化的有机蔬果农业产业园。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在沙地上种出符合国际标准的“蔬菜之王”芦笋,谈何容易?

图为李东平介绍 大棚种植相关情况 摄影:杨眉笑
科技攻坚:四大体系“点沙成金”
面对挑战,李东平团队创新构建了“改土-节水-防虫-循环”四位一体的技术体系。改良土壤是首要任务,通过连续三年每亩铺施6至8方羊粪、种植绿肥、添加生物菌剂,硬是将贫瘠沙地改良为有机沃土;与此同时,公司携手中国芦笋研究中心,对30余个品种进行高原引种驯化攻关。历经三年艰苦试种,最终筛选出完全适应高原环境的优质芦笋品种,“雅藏传奇”品牌由此诞生。
记者们走进500亩的智能大棚,膜下滴灌、旋流除砂技术实现了水肥精准到株;黄蓝粘板、诱捕灯等物理与生物防治手段全面替代化学农药。“我们的产品,当天施药当天检测绝无农残超标,我在地里随手擦擦就能吃。”李东平的话语中充满底气。

图为“雅藏”有机芦笋产品 摄影:杨眉笑
辛勤耕耘结出硕果。公司1200亩改良沙地近期成功获得国家有机产品认证,标志着西藏拥有了国际标准的芦笋生产基地。2023年起,产品已进驻麦德龙、盒马鲜生等高端商超,预计明年可实现日均供应2吨以上。
富民兴藏:产业赋能“风沙村”蜕变“芦笋小镇”

图为当地群众在蔬菜大棚内劳作 次仁卓玛供图

图为当地群众收获芦笋 次仁卓玛供图
绿之源企业的到来,深刻改变了当地的发展轨迹。2019年加入绿之源的生产管理人员次仁卓玛,经过5年的时间,她从一位对蔬菜种植一无所知的本地牧民,成长为全面掌握现代化种植技术、并能带领团队的生产骨干。“以前我们只会种点青稞,根本不会种蔬菜,更别说用这些科技手段了。”卓玛笑着说,“现在掌握了技术,在家门口就有稳定收入,还能照顾家庭,心里特别踏实。”卓玛的喜悦溢于言表。
在“政府引导、企业主导、农民参与”的机制下,绿之源创新采用“园区+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土地流转为村集体带来了稳定的租金收益;项目建设以来,累计吸纳当地农牧民务工4.4万人次,并将186名像次仁卓玛一样的农牧民稳定转化为产业工人。公司还与农技部门合作,年均开设200课时的“田间课堂”,培养了一批掌握滴灌技术、熟悉有机标准的新型职业农民。
据统计,截至2024年底,该项目已累计带动当地群众增收6380万元,核心参与农户户均增收达3.5万元。昔日的“风沙村”正焕然一新,向着生机勃勃的“芦笋小镇”迈进。
未来可期:塑造品牌迈向高质量发展
面向未来,李东平思路清晰。基于产品的高品质与好口碑,公司计划转向会员制销售,瞄准高端市场,实现精准营销。“我们的目标不是打价格战,而是提供最健康的产品,未来很多产品无需推销就能被会员认可。”

图为李东平展示手机里的赤松茸照片 摄影:杨眉笑
此外,公司还成功试种了多种特色果蔬,并利用芦笋秸秆培育赤松茸,形成“一季投入、两季收获”的循环经济模式。通过智能温控大棚,团队更实现了芦笋的全年不间断供应,让雪域高原的新鲜味道四季可达。
站在雅鲁藏布江畔,望着这片充满生机的绿色产业园,李东平动情地说:“成功与否,不仅在于卖出了多少蔬菜——我们交给当地老百姓的,不只是一份工作,更是一片经过改良、没有任何污染的肥沃土地,一个可以世代传承的绿色产业。”
从湖南到西藏,从风沙地到绿菜园,李东平和他的团队,以及无数个像次仁卓玛一样的当地百姓,正共同执笔在雪域高原上续写着这个关于绿色、关于希望、关于奋斗的“雅藏传奇”。(中国西藏网 记者/杨眉笑 周晴晴 姚浩然 实习记者/张艺彤)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