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bet.cn
home

【外眼看西藏】巴基斯坦驻华大使卡里尔・哈什米:让喜马拉雅山脉从“地理分界线”变为“合作连接线”

发布时间: 2025-10-29 16:49:00 来源: 中国西藏网

  中国西藏网讯 “巴基斯坦与中国西藏同处喜马拉雅山脉沿线,相似的地理环境——平均海拔3000米以上的地形、昼夜温差大的气候、珍稀的生态资源,既带来了发展的独特挑战,也孕育了相通的发展命题,更蕴藏着跨越国界的广阔合作机遇。”在2025·中国西藏发展论坛上,巴基斯坦驻华大使卡里尔·哈什米这样说。 


图为巴基斯坦驻华大使卡里尔・哈什米在2025·中国西藏发展论坛上发言 摄影:王淑

  西藏的发展实践为全球高原地区树立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典范。卡里尔·哈什米表示,过去数十年,中国政府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在保护高原脆弱生态与传承藏族优秀文化的双重前提下,让青稞、牦牛、藏药等古老高原物产完成了华丽蜕变。更令人钦佩的是,西藏将产业发展与文化传承深度融合。比如那曲市打造的“牦牛文化产业园”,既通过科学养殖提升牦牛绒、牦牛肉的品质,又开发牦牛主题文创产品、游牧文化体验线路,年接待游客超50万人次,实现“养殖+加工+文旅”的三维增收。这种“科技赋能产业、文化激活价值”的融合模式,与巴基斯坦北部高原的发展需求高度契合,为巴基斯坦提供了宝贵的借鉴样本。 

  巴基斯坦北部同样拥有得天独厚的高原资源,但在产业发展中仍面临诸多挑战。卡里尔·哈什米说:“在开伯尔—普什图省,开心果种植面积达8万公顷,却因缺乏优良品种和科学种植技术,亩产仅为国际平均水平的60%;在吉尔吉特—巴尔蒂斯坦,拥有世界遗产级的雪山湖泊景观和千年佛教文化遗址,生态旅游年创收却不足2亿美元,基础设施薄弱、旅游服务标准化程度低成为主要瓶颈。这些痛点,恰恰是中巴开展产业合作的切入点,而西藏的成功经验,正是破解这些难题的 ‘金钥匙’。” 


图为2025·中国西藏发展论坛现场 摄影:赵振宇

  在论坛上,卡里尔·哈什米提到中巴经济走廊(CPEC)的升级为高原产业合作搭建了战略桥梁。卡里尔·哈什米表示,目前,日喀则国际陆地港已开通“青稞专列”,实现巴基斯坦进口农资与西藏出口农产品的双向快速通关,通关时间从72小时缩短至24小时;正在建设的中巴阿新通道,将通过跨境铁路连接西藏亚东口岸与巴基斯坦拉合尔,未来西藏的冷链物流车可直接抵达巴基斯坦北部城市,为高原生鲜产品打通“南亚生命线”。卡里尔·哈什米期待以这些基础设施为依托,将西藏的数字农业技术、农产品深加工设备、文旅开发经验,与巴基斯坦的高原作物种植基地、边境贸易枢纽、劳动力资源相结合,打造“技术共享—产能合作—市场互通”的跨区域产业价值链。 

  中国和巴基斯坦是全天候战略合作伙伴,中巴经济走廊是“一带一路”倡议的标杆项目。在高原产业发展领域,中巴拥有相似的基础条件、互补的发展需求和坚实的合作基础。在论坛上,卡里尔·哈什米提出三点具体合作倡议:一是建立中巴高原农业技术创新联盟;二是打造“环喜马拉雅”产业合作试点;三是共建高原清洁能源合作网络。 

  “我相信,只要我们坚持因地制宜、优势互补,以科技创新为驱动,以务实合作为路径,就一定能让喜马拉雅山脉从‘地理分界线’变为‘合作连接线’,让两国高原地区的人民共享产业发展的红利,共同书写中巴友好合作的新篇章。”卡里尔·哈什米说。(中国西藏网 记者/王淑 赵振宇 赵钊 姚浩然 杨眉笑 周晴晴 实习记者/张艺彤) 

(责编: 莫干措 )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