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西藏民族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学院举办第二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本硕联合学术研讨会。来自西藏阿里、日喀则、林芝以及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等地的27位学子,深入家乡广阔天地,开展了一场名为“行走的课堂”的社会实践报告会。
图为西藏民族大学学生分享暑期社会实践
勇担重任,民大学子在服务与重建中建设家园。乡村的振兴离不开人才的支撑。民大学子们回到家乡,用实际行动丈量土地,用知识和智慧开辟新天地,享受着与家乡共同成长的喜悦。同学们积极投身家乡建设,积极参与乡村环境卫生志愿服务和社区调研。亲身参与日喀则定日县灾后重建工作,在帮助家乡恢复生产生活秩序的过程中,展现了青年一代与家乡共渡难关的责任担当,深刻体会了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民族团结精神。
图为西藏民族大学学生暑期返回家乡参与乡村振兴建设
体悟生活,民大学子在劳动中读懂艰辛学会感恩。“只有自己出去赚钱了,才知道父母的不容易。对于我们这一代大学生来说,生活真的太幸福了。”这个暑假,一批同学选择体验餐厅服务员、后厨帮工、夜市地摊经营者、旅游景区松茸销售员等不同社会角色。这些劳动经历让他们真切感受到生活的不易,让学生在实践中形成积极向上的就业创业观,在国家社会需要与个人价值实现、专业学习与岗位匹配等方面找到平衡。
深植沃土,民大学子在传统与实践中重新发现故乡。对许多大学生而言,返乡实践是“重新发现家乡”、接受教育的过程。离家求学再归来,熟悉的地方亦有风景。他们或深入山林挖松茸,或参与村集体赛马活动,或传授藏文书法。这些经历不仅加深了他们对家乡文化的理解,更促使他们第一次如此认真而深刻地审视脚下这片土地,从新的视角重新认识了家乡的价值与魅力。
西藏民族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学院教授更登磋表示,高校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应将学术理论与生动实践融合在一起,让学生们返回家乡亲自感受,以一个个真实案例来诠释各族儿女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交往交流交融。她希望少数民族院校学生能够保持深入基层、脚沾泥土的学习态度,将实践中的所思所感转化为扎实学问,未来为家乡发展和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贡献更多智慧与力量。(中国西藏网 通讯员/李影 赵欣欣 记者/赵振宇)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