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bet.cn
home

雪域高原上盛开的格桑花——岗托建站

发布时间: 2025-02-18 11:21:00 来源: 中国西藏网

  【编者按】2025年是昌都战役胜利75周年,西藏和平解放74周年,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谨以此文缅怀那些曾经为解放西藏、保卫西藏、建设西藏甘洒热血乃至献出生命的第二野战军第十八军机要交通战线上的老战士。——于凤山之子于雁军

  昌都战役胜利以后,按照十八军部署,一五四团在洛隆宗驻防休整。为了准备第二年进军西藏腹地,驻防边陲,守卫国防,完成党中央和中央军委在西藏的战略部署,在洛隆的驻防部队积极备战、备荒和学习进藏政策,力求从全方位做到万无一失。

  驻防部队除了进行必要的军事训练外,团政治处给大家印发油印小册子,各级干部每天组织广大指战员学习藏语、《进藏手册》和有关进藏政策,要求干部战士坚决遵守当地的宗教信仰、民族习性和风俗习惯。团政治处要求党员干部带头学藏语,学政策。要对照《进藏手册》逐字逐句地学、一条一条地学,要和实际工作联系起来学,要做好笔记,写好心得,讨论时要积极主动发言,不能走过场,应付了事。而且,团里抽调一部分干部战士组成若干小组,到附近村里做好政策宣传工作。

  由于于凤山开始时在思想上没引起足够重视,认识上有偏差,认为我是个搞军邮、机要工作的,平时很少与当地群众接触,学习不学习无关紧要,领导要求,马马虎虎学学,应付一下子就行了。没想到,领导安排他也参加小组进村工作。他在与村民接触交流中,磕磕巴巴,用藏语表达不清楚,对方很是着急,不知这位“金珠玛米”在说什么?而且,有村民在问他的时候,他也听不懂。好在工作小组中同伴及时上前,用所学藏语表达清楚了,那位村民才高兴地竖起来了大拇指。

   回去后,在小组总结会上,于凤山针对此事作了深刻的检讨,表示今后一定端正学习态度,提高思想认识,一定认真学习藏语和进藏政策,以后再也不会给解放军丢脸了。从此以后,于凤山对于学习藏语和《进藏手册》,从认识上、思想上有了长足的进步,学习积极性有了很大提高。


图为1957年于凤山在昌都的留影(图片由于雁军提供)  

   1950年12月上旬的时候,于凤山准备押运军邮、要件前往昌都兵站。出发前,他接到上级命令,要求他到昌都兵站办完交接手续后,即可归原建制——西南军区支援司令部(1952年2月合并后改名为十八军后方部队司令部)第一办事处第九兵站,任第九兵站第九军邮转运站站长,九兵站设置在昌都江达县岗托村。接到命令后,于凤山别提有多高兴了,他感到肩上的担子更重了,责任更大了。

  于凤山和执行此次任务的战友们检查好武器、装备,骑着马,赶着十几头牦牛驮运物资,向昌都出发了。12月份的藏东大地冰天雪地,白花花一片,天际苍茫,笼盖四野,朔风刺骨,寒气逼人。军邮驮队风餐露宿,忍饥挨饿,翻雪山,过草滩,涉冰河,进峡谷,冒着暴风雪,经过7天的艰苦跋山涉水,傍晚时分终于到了昌都兵站驻地。办完交接手续后已经很晚了,打听好正好后天有返回岗托第九兵站的物资押运驮队,负责押运的是陈东廷站长,他心里踏实了。于凤山和战友们在食堂狼吞虎咽地美美吃了一顿饭,然后在兵站住了下来。

  第二天一大早天刚蒙蒙亮,于凤山早早起来,找到陈东廷和九兵站押运人员住的房间,想和新同志取得联系。可是人家还没起来。他只好在外面等着。过了一会儿,门开了,人出来了。此人恰好是陈站长,他热情地把于凤山让进屋。他一边拉着于凤山进屋,一边作自我介绍,说:“我叫陈东廷,我代表第九兵站欢迎你来岗托工作。”

  陈东廷告诉于凤山,由于岗托起着川藏中心枢纽的重大作用,进出物资都要经过岗托,兵站压力大。上级决定在岗托成立军邮站,把军邮、要件分出来,独立分拣转运。要求于凤山到岗托后,第一时间把军邮站成立起来,开始运行。

  第二天,在陈东廷的带领下,返回岗托九兵站驻地的物资驮队上路了。驮队翻越达玛拉山、宗拉夷山、雪集拉山、矮拉山四座海拔4千多米的大雪山,面对的困难比从洛隆宗到昌都艰难多了,10天后,终于在年底之前,回到了九兵站大本营岗托。

  回到兵站当天晚上,于凤山立即赶到兵站党委办公室接受任务,陈东廷站长、黎明政委、王福益副站长都在。

  黎明政委对于凤山说:“咱们九兵站提出申请,第一办事处同意建军邮站,批准任命你为第九军邮站站长,给你配四个军邮工作人员,三个负责分拣、分发,和对接各站点,一个负责内务干事、机动外勤。”略停顿了一会儿,黎明政委接着说,“明天有两位同志到位,三天之内全部到位。”

  王福益副站长又补充说:“给你们站配备的同志选拔的都是基层部队的骨干分子,有的还是班排干部,其中有三个还是党员。”

  最后,陈东廷站长说:“你们责任重大,千万不可掉以轻心,特殊情况下你们得亲自押运。兵站党委决定把兵站后排西面带套间招待首长临时歇脚的房子分给你们,里间作为你们五位同志的宿舍,明天找索朗头人弄些木头打成木板大床,把原来的小床搬到兵站招待处房间,你们临时打地铺吧,招待处那几间房子随时有南来北往的同志歇脚,不能安排你们住宿。外间大一点的,作为存放邮件的场所。要件一定放在里间,柜子一定要锁好。作为站长,你一定保管好要件柜子的钥匙,只有你有权利开那个柜子,安全最重要。再给你们每人配备一匹马,须押运时骑乘,由兵站统一负责喂养。武器装备选最精良的,需要你们押运的话,临时雇佣牦牛运输队。”

  第二天一大早,于凤山首先去兵站后勤处领上分给军邮站的房子钥匙,打开门收拾收拾。外间放着一张桌子,几个凳子,估计临时开会用。里间一张床占了大半间房,有一张小桌子,一个小凳子。

  从军邮站出来,于凤山就让工作人员小刘领着去拜访索朗头人,求人家帮忙,派几个工,弄几根木头,给打一张大床,在外间打几个架子放军邮物品。

  索朗头人的家离兵站有一段距离,在半山坡上,爬坡走了好一会儿才到。进院子后,小刘向索朗头人作了介绍,于凤山给头人献了洁白的哈达,以表敬意。于凤山向头人说明来意后,头人爽快地就答应了。

  回到兵站,那两位军邮工作人员已在军邮站门前等着了,他俩作了自我介绍,一个叫韩竞选,一个叫王佳连。于凤山把他俩领进屋子,立马安排任务,前去找兵站领导分配分拣邮件。不一会儿,索朗头人带着人扛着木头也来了,立马开始干活。

  经过三天的辛勤付出,军邮站终于弄好了,开始运作了,为兵站减轻了工作负担。从金沙江东、西两岸送过来的邮件、要件都汇集于此,各站再把他们要带走的邮件、要件带回去。军邮站五位工作人员开始了紧张而又忙碌的工作。军邮是个细活、不能耽误的活,除了分拣、分发,遇到紧急要件,还得第一时间给送达,以免误事。

  黎明政委对军邮站的思想政治学习抓得很紧,不断强调思想政治学习的重要性,要大家重视军邮的重要性。并且,要求于凤山好好培养军邮站还有一位未入党的同志,争取早日入党。在黎明政委的关心下,这位同志进步很快,不久也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军邮站五位工作人员全都是党员,战斗力更强了。为了加强军邮站的领导,于凤山在调离的两个多月前,还被吸收到了兵站党委,成了其中一员。

  军邮站只要能抽出人员的时候,就配合部队和地方工作小组,前往各村作党的宣传工作。回来后,大家再困再累,也要把当天的邮件、要件分拣出来,以便第二天分发出去。遇到十万火急的要件,就是晚上也得送到下一站,一站站传到目的地。不过,为了安全起见,任何时候,军邮站都必须有一个人值班。全天工作结束之后,于凤山还要召集大家开个一天的总结会,看看一天的工作干得咋样,有没有落下什么事,如有没做到的及时补上。第二天,于凤山还要向兵站领导汇报头一天的工作情况,请示有没有额外工作安排。

  于凤山在家乡的时候,从父亲手里学到了给病人针灸的医术。在岗托军邮站,只要军邮站不忙,安排好站里的工作,他就为村民们针灸,治疗四肢疼痛等疾病。起初,村民们不大相信,有几个胆大的村民通过针灸,减轻了疾病,甚至有的还痊愈了。村民们传开了于凤山站长好医术,这样一传,找他针灸的人就多了。有的时候,针灸还有点影响军邮站的工作,但兵站领导也支持,说只要有利于民族团结,咱们付出点辛劳是值得的。既然领导支持,于凤山给村民们针灸的热情就更高了,有时候随着工作组到其他村,他也会利用一切时间给村民们针灸治疗。为了感谢于凤山站长的情谊,村民们拿着洁白的哈达,干冒牛肉、酥油茶和青稞等礼物去军邮站酬谢。于凤山热情接待大家,收下了哈达,其余礼物一概不收,实在拗不过豪爽、直性、率真的康巴群众,他就照价付钱。

  军爱民,民拥军这种军民互帮的事情在岗托还很多,促进了各族军民的融合和团结。岗托军邮站成了川藏沿线各站点的模范站,受到了上级部门多次表扬,站里的同志虽然辛苦,但大家心里是高兴的。

  岗托军邮站建站以来,于凤山勤勤恳恳,不计个人得失,多次受到上级表扬。两年后,也就是1952年9月底,十八军后方司令部把于凤山调到了波密警备区司令部军邮支局直属军邮站。

  两年来,于凤山每天重复着平凡、单调、紧张,有时乏味、但又非常重要的工作。他听惯了金沙江畔浪头拍打岸边和浪头追逐的涛声;看惯了金沙江逐浪翻滚,像人墙一样排山倒海;领略惯了矮拉山峡谷吹过来的丝丝刺骨朔风;吃惯了岗托的青稞。一旦要离开了,真的难分难舍。他不忍离开关心他的兵站领导,不忍离开与他朝夕相处、患难与共的战友兄弟,会想着像索朗头人那样热爱金珠玛米的藏族人士,想着春夏时节岗托周围山坡上盛开着的格桑花。格桑花高洁、坚韧的品性正是进藏解放军的真实写照......(中国西藏网 文/于雁军)

(责编: 李雅妮 )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