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bet.cn
home

【共话“两路”】格勒:“两路”助力打开西藏现代化大门

发布时间: 2024-07-24 14:30:00 来源: 中国西藏网

  编者按:传承弘扬“两路”精神暨交通变迁与青藏高原现代化研讨会期间,中国西藏信息中心记者采访了多位专家学者,共忆“两路”传奇,共话“两路”精神。 

  格勒(Gelek),藏族,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位人类学博士和第一位藏族博士。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原党组成员、副总干事、研究员。曾任中央民族大学和西南民族大学民族学和藏学博士生导师。20世纪80年代起,作为中国藏学的领军人物之一先后应邀前往欧美各国访问交流。担任过英国牛津大学、美国洛杉矶加利福尼亚大学、美国印第安纳大学的访问学者和客座教授。 

  1991年1月,国家教委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授予其“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荣誉称号和荣誉证书。1992年10月,作为“为发展我国社会科学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学者,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的表彰证书和政府特殊津贴。2005年4月获国务院授予的全国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和荣誉证书以及“五一”劳动奖章。 

  近二十年,先后独自撰写或与他人合作出版《藏族早期历史与文化》《甘孜藏族自治州史话》《西藏昌都——历史、传统、现代化》《月亮西沉的地方——对西藏阿里人类学田野考察侧记》《西藏家庭四十变迁——西藏百户家庭调查报告》《中国国情丛书——百县市经济社会调查(拉萨卷)》《藏北牧民》《多样性的世界——文化人类学概论》《论藏族文化的起源形成与周围民族的关系》《Collected Works on Tibetology and Anthropology》(英文论著)《藏学、人类学论文集》等10多部学术著作。在国内外发表了“中国西藏文化的人类学研究”“中华大地上三大考古文化系统和民族系统”等80多篇学术论文和“A Nomadic Connumity of Eastern Tibet”“The Tibetan Plateau - One of the Homes of Early Man”等10多篇英文论文。 


图为格勒博士 摄影:陈浩力

  记者:“两路”建设以路为延伸,构筑了点线结合、三横一纵的现代交通网络,串联起四川、青海和西藏三省沿线多重地域空间。如何理解以川藏、青藏公路为代表的青藏高原现代交通建设与西藏现代化的关系? 

  格勒博士:我曾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和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相关主题重点科研项目十多年,结项成果被评为“优秀”。从此我个人继续研究藏族现代化问题多年。首先明确我们天天讲的所谓现代化就是从使用人力、畜力转移到使用非生物动力,从使用手工工具到使用机器作为进行生产活动的基础,这意味着财富增长、交通发达后人口流动频繁、技术多样化、分化和专业化,从而导致一种新型的劳动分工,以及工业化和都市化。一个完全封闭或半封闭的环境中无法实现我们所说的现代化。                               

  1954年川藏、青藏两条公路的建成通车,既创造了世界筑路史上的奇迹,又打开了西藏现代化的大门,从此亘古封闭的青藏高原上逐渐结束栈道溜索、人背畜驮的原始交通方式。经过70年的发展,如今西藏公路四通八达,村村乡乡通公路,加上高速公路和铁路以及航空业的联结,促进了西藏与外界的人口流动一年比一年频繁。仅仅就每年进藏旅游的人口为例,2023年西藏接待国内外游客5516.97万人次,旅游总收入651.4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83.73%、60.04%。城镇化发展与人口流动都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西藏居民通过发达的交通与外界频繁地接触和交流,提高了认知水平和生活水平。尤其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下,西藏各族人民享受着从来没有过的自由和幸福的现代化生活。中国式的现代化在西藏的实践获得了从来没有过的成功。 

  这一切离不开“两路”的建设和“两路”精神的弘扬和促进。以川藏、青藏公路为代表的青藏高原现代交通建设,恰恰促进了或加快了西藏现代化的建设步伐。如果更深入地研究和分析,从“两路”建成开始到现在的交通快速发展,逐渐助推着西藏的现代化发展,集中表现在:非生物性动力取代了人力、畜力作为生产、分配、运输和通讯的基础;经济活动与传统环境相分离;手工工具逐步为机器和技术所取代;拥有高水平技术性经济导致门类繁多的第二产业(工商业)和第三产业(服务业)的增长,它们在数量上超过了第一产业(天然生产业);从事生产、消费、市场活动的经济角色和经济单位日益专业化;经济上一定程度的自律性增加,至少增长到足以经常地增加生产和消费;日益增长的工业化——这是经济现代化的关键性特点。交通系统的高效运行对于促进西藏人员和货物的流通,以及推动城镇的发展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记者:“两路”精神形成于青藏、川藏公路建设的伟大实践,发扬于青藏、川藏公路艰巨的养护过程。如何理解在“两路”修筑及养护过程中体现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优势? 

  格勒博士:我们国家走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一切工作为人民服务,这个制度鲜明地体现人民至上的现代化理念。我们说的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各民族一个也不能落下。在青藏高原筑路和养路投资大、成本高,仅仅1950年到1954年“两路”的完工便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与代价。这些代价就是为了西藏人民的解放。改革开放后,依靠国家和全国人民的支援,西藏修筑了高速公路、铁路、机场等大型工程,不仅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西藏人民的关怀和服务,而且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能够集中资源和力量解决重大问题的优势。青藏铁路的修建震惊世界,做到了世界上许多人断言不可能做到的大事,同样是现代化,只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才能做到满足大多数人民需求的大事、好事。当今世界现代化的实践证明,只有中国式现代化更能满足越来越发达的社会化大生产的需求。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成就正在我们伟大祖国深耕、开花、结果,并在西藏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从“两路”到无数的新路、高速路、铁路、航路等交通网络的发展充分体现了这种跨越式的现代化发展。 

  记者:“两路”的文化承载功能,为文化传播提供渠道,成为沿线地区各族人民交往交流交融的通路。如何理解“两路”在文化层面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作用? 

  格勒博士:各民族间文化的传播和交流首先需要相互接触和交流,而文化传播与形成共识离不开相互交往、交流、交融的通道,历史上的“茶马古道”“唐蕃古道”以及南北丝绸之路就是这样的通道。但这些通道不但路途遥远,而且道路艰难险阻,不同民族间的,尤其藏汉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在空间上是有限的。直到1950年到1954年川藏、青藏公路的修通,极大促进了沿路地区城镇化的发展,使西藏人民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与汉族人民共同居住在青藏高原。汉族学习藏语,藏族学习汉语,不知不觉中以语言等抽象形式和婚姻等具象形式为基础,形成共同概念、记忆、意志、判断、推理、娱乐、想象、感觉、情感等,逐渐凝聚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拉萨河畔,一座高大的纪念碑掩映在丛丛苍松翠柏中,碑文上用藏汉两种文字书写着九个苍劲有力的大字:“川藏青藏公路纪念碑”,它象征着藏汉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到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这就是文化交流的巨大成果。文化的最大功能就是满足人类的需求,“两路”不仅是传奇式的交通建设,而且也是汉、藏、蒙、回等多民族之间文化传播的坚固通道。(中国西藏网 记者/李一凡 王茜 陈浩力 张萌萌 袁星宇 夏炎) 

(责编: 陈卫国 )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