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1982年,慕生忠将军重回格尔木,讲述修筑青藏公路的故事
世上的道路千千万,却有这么一条,让无数人魂牵梦绕,立志这辈子必须走一趟。它,便是通向世界屋脊的青藏公路。
如今,青藏公路不仅承担着繁重的进出藏物资运输任务,也是人们口中“说走就走”的旅行地的必经之路。每天,运输车、工程车、越野车和小轿车穿梭于此,络绎不绝。
来往于路上的人们或许对“慕生忠”这个名字感到陌生。然而,正是他主动请缨修建青藏公路,手握一把铁锨,带领部队和民工,以愚公移山的勇气和毅力,在戈壁滩上奏响了筑路凯歌,于1954年将汽车开到了拉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慕生忠将军那一代筑路人,就是民族的英雄、国家的先锋。
慕生忠将军的女儿慕晓峰永远也无法忘记30年前在昆仑山口的那一刻。1994年10月25日,当她和家人一道将父亲——“青藏公路之父”慕生忠将军的骨灰撒向莽莽昆仑之时,晴空万里的高原突然降起漫天大雪。将军伴着青藏公路长眠,与天路融为一体。
再忆父亲,她思绪万千;回首往事,她眼泪绵绵……
劈山架桥筑天路
图为1954年,青藏公路修筑大军的骆驼运输队
1953年春,西藏遇到了空前的粮食饥荒,几万进藏解放军面临断粮的危险。中共西北局决定成立运粮纵队,时任西北军区进藏支队政治委员的慕生忠临危受命,承担起为进藏部队运送粮食与补给的艰巨任务。运输总队从宁夏、青海、甘肃、内蒙古等地,先后买了两万多峰骆驼运粮。
队伍浩浩荡荡从青海格尔木出发,冰冻严寒、狂风呼啸、高原缺氧、忍饥挨饿,上雪山、下峡谷,翻昆仑、抗病魔,步履艰难地前进着。由于高寒缺氧和路途艰险,运粮途中,被称为生命禁区的连绵雪原,植被缺乏,给习惯于吃高草的骆驼带来极大的灾难,人畜死亡成为常态。
雪地无高草,自带的草料不几天就吃完了,身躯高大的骆驼不得不弯下脖子去啃地皮上的草根。很快,一匹匹都瘦成了骨头架子,有的淌着伤心的泪滴倒在了路旁。运送200万斤粮食,来回一趟就用了7个多月时间,付出了30多人牺牲、4000多峰骆驼相继倒下的代价。于是,慕生忠将军萌发了一个强烈的念头:援助西藏建设,必须修建一条通行无阻的公路!
就在驼队向西藏运粮的同时,运输总队先后派出木轮大车和胶轮大车探路队,向拉萨探路,为公路修筑提供了决策依据。得到中央军委副主席彭德怀的支持,经中央批准,慕生忠担任筑路总指挥,青藏公路修筑拉开帷幕。
图为1954年,筑路大军修过楚玛尔河的场面
当年慕生忠从北京筹到30万元的修路款和物资后,准备带领运输队的驼工大干一场。可是在驼工中却流传着这样的说法:“青藏高原上根本不能劳动,一干重活就会死人。”于是,民工队伍中人心惶惶,甚至有人开始逃跑。
慕晓峰听说,那时候父亲就将这些人召集到一起做思想工作,说:“青藏高原的确太苦,你们一定要回家,我也不强留。我带着大家来运粮,粮运不过去,你们能走我不能走。这样吧,大家临走之前,帮我开一天荒,往地里种点儿萝卜籽,我好留下来待命,自己养活自己,行不行?”于是,第二天一大早,将近100名驼工来到荒滩上,挥起铁锹开荒。一天下来,所有的驼工都安然无恙。父亲又把这些人集合起来说:“谁说青藏高原上不能干重活?大家开了一天荒,这活也不轻嘛。修路就跟开荒差不多,有什么可怕的?”经过讲道理、安抚等各种努力后,最终大家都同意留下,于是一支由驼工组成的筑路队在格尔木集结完毕。
慕生忠将军曾说:“修青藏线,如果没有这些驼工,我连修路的权利都争取不到。”慕晓峰说:“是父亲在第二次进藏时身先士卒,与驼工们生死与共、同甘共苦,在驼工中树立了很高的威望,他的威望和人格魅力征服和影响了驼工们。”
1954年5月11日,青藏公路在格尔木破土动工。慕生忠将军带领1000多名民工、工兵和10辆卡车,在“生命禁区”的青藏高原,仅用7个月零4天的时间,就修通了从格尔木到拉萨1000多公里公路,创造了新中国公路建设的奇迹。
修路中经历的艰难困苦和生死考验,父亲对儿女们很少提起,很多情节都是后来记者采访父亲时他们才知道的。“小时候父亲给我们讲修路的事情,说晚上他们就睡在冰天雪地里,早上起来头发都冻住了,要用剪刀剪掉头发才能起来。我们起初都不相信,后来在整理父亲留下的诗稿中才知道这都是真的。”
慕晓峰说,“有一年,听哥哥姐姐们说家里来了一个蓬头垢面、胡子拉碴的人,原来是父亲从青藏线回来了——第一眼根本没有认出是他。”慕晓峰清楚地记得,父亲在修建青藏公路时一路上写下了近30首诗。其中,“头枕昆仑巅,脚踏怒江头。零下30℃,露宿桃儿久。上盖冰雪被,下铺永冻层。仰面朝星斗,熊鹿是近邻。”就是当时的真实写照。(中国西藏网 特约通讯员/左中有 该文收录于《开拓者——西藏格尔木基地老一辈工作者走访记》,编发时有调整,图片源自原文配图)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