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中医药为高原公益注入“药香”
“同心·共铸中国心”大型公益项目自2008年发起以来,在边疆民族地区开展了大规模的健康志愿服务,成为国内唯一在西藏和四省涉藏州县都开展过活动的公益项目。在龙年到来之际,围绕“同心·共铸中国心”公益主题,中国西藏网记者专访张伯礼院士,现将采访实录摘要如下。
图为张伯礼院士接受采访 摄影:姚浩然
记者:今年是“同心·共铸中国心”大型公益项目成立第16周年,您多年来一直密切参与其中,每年都会派一些硕士生和博士生去高原送医送药,请问您参加同心公益活动的初心是什么?
张伯礼:“同心·共铸中国心”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公益活动,它可以拉动内地和西藏、青海等地的紧密联系,更能拉动我们各个民族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这种公益活动是一次“双赢”,一方面,我们可以帮助民族地区病人获得医药的关心;另一方面,活动可以让年轻学生们更加了解边疆、了解国情。
我们派出去参加巡诊、义诊的学生都是有执业医师证的,他们通过与病人交流,能够了解并解决他们实际的健康问题,同时将我们自己研发的一些保健品给病人们分发,这也是一次非常难得的生动课堂。所以我们每年都坚持要去,学生们报名也很踊跃,每年还要挑一挑,没有执业医师证的不能去、没有临床经验的不能去。不仅学校在坚持,一些爱心企业也在坚持,持续捐助经费给患有先天性疾病的儿童,把他们接到北京完成手术。这不仅仅是治病,更是帮孩子们赢得了一生。
记者:到雪域高原之后,您和团队在运用开展中医特色的诊疗手段方面有哪些新的尝试?
张伯礼:每次去之前,我们都把在西藏较为常见但内地较少的一些病,例如包虫病、结核病、关节炎、消化系统疾病等,提前给义诊的学生进行强调和预习,给他们介绍一些经验,让他们去了之后能更好地适应临床。
最近几次义诊的开展也更加贴近中小学校,与高原学生们形成良好互动,在互动过程中传播中医文化,让交流的内容越来越丰富。博士生们到了当地,会开展讲课和座谈等活动,教孩子们认药、看舌诊、看脉诊。孩子们反响很热烈,他们会说,“原来天天刷牙都不知道舌头还能有这么多变化,舌象原来还能看病呢。”
记者:在高原,当传统中医药遇上藏医药,会发生什么样的碰撞与收获呢?
张伯礼:藏药有很多自己的特点,例如重金属类、矿石类的药比较多,有些药在内地不敢用但在西藏用的效果挺好。我有一个学生在青海做这方面的研究,就有了很大的发现,含有珍珠、金箔甚至汞类的一些重金属药物并不会被人体吸收,这类络合物并不会增加毒性,所以藏药历经多年一直在使用这类药物。我们现在依旧在深入研究这类课题,不同分子的价态有着不同的疗效和安全性,内地也很受启发。
而中药到了高原当地,效果更是出奇得好。那边可能接触得少,所以给了就灵。比如藿香正气液,病人吃完后效果立竿见影,吃了以后还没离开呢,就说自己“胃不疼了舒服了”,觉得这药是神药,还想多要一些。
我们希望藏医药继续发展,两种医学的碰撞就是互相学习的过程。例如,藏药里面的七十味珍珠丸对于一些中风导致半身不遂的治疗很有效果。还有藏药里面的红景天、虫草、雪莲药等药效都很强,尤其是红景天,它的抗氧化作用和人参相同,非常值得去深入研究。(中国西藏网 策划/吴建颖 记者/王妍丹 姚浩然 陈浩力 张萌萌)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我的家乡与龙的故事
我的家乡在秦岭以北,祁连山余峰以南关中平原西部的宝鸡市岐山县,古称西岐,是中华文化的发源地。[详细] -
【新春走基层】 千里奔赴为什么
走,新春到基层去,年味儿在民间,新闻在路上。[详细] -
西藏所有大骨节病区达到消除标准
中华骨科杂志2024年1月第44卷第1期发表了题为《西藏自治区昌都市学龄儿童大骨节病X线阳性病例的现况分析》的论文,结论显示:昌都市大骨节病已基本消除。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