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新闻 > 原创

西藏寄宿制教育助力农牧区从有学上到上好学

发布时间:2023-11-27 14:39:00来源: 中国西藏网

  由于西藏特殊的地理条件和地广人稀的人口分布特点,为保证西藏广大适龄儿童能接受到义务教育,让西藏广大农牧民孩子都能有学上,从1985年开始,中央政府在西藏对接受义务教育阶段教育的农牧民子女实施包吃、包住、包学习费用的“三包”政策。2012年,在党中央的特殊关怀下,西藏又在全国率先建立15年公费教育政策体系,并建立了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开启寄宿制教育模式,这一模式的推广深受西藏百姓欢迎,在为西藏农牧区孩子们提供均等优质教育资源的同时,也在雪域高原上为他们搭建起一座温暖港湾,助力孩子成长成才,实现了从要我上学到我要上学,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巨大转变。

  西藏特殊地理环境推动寄宿制教育大力发展

  一方面,西藏地广人稀,人口分散。12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仅有360多万人口居住生活,西部阿里地区的人口密度为0.33人/平方公里,北部那曲市的人口密度为1.36人/平方公里,牧民居住离乡政府远的可以达到150公里。另一方面,西藏自然条件比较恶劣,在西藏的南部和东部地区多高山峡谷,在夏季会频繁发生洪水和泥石流等自然灾害,而藏北地区冬季的冰雪覆盖又使得通行被轻易阻断,在这样的条件下,远距离地上下学,孩子们的上学之路存在一定危险。

  如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萨嘎县如角乡小学,坐落在平均海拔4600米以上的牧区,这里气候恶劣、高寒严酷,随时存在泥石流、暴雪等自然灾害的威胁。该县下辖7乡1镇,当地群众大部分以游牧为生,居住点非常分散,牧民子女难以实现就近就便上学。为此学校顺应农牧区家庭的安全教育需求,采取了寄宿制的方式,把分散的生源集中起来办学,安排学生宿舍,方便学生学习和生活,减少学生往返家校之间的次数,满足了方圆几百公里内牧区学生的求学和生活需要,也大大减轻了家长们的负担。在寒暑假期间,学校更是联合乡政府、派出所挨家挨户接送学生,2016年至今累计接送学生3000余次,期间没有发生任何安全事故,全面保障了学生的生命安全。在西藏自治区那曲市的色尼区第三中学,为了保障学生的上下学安全,由学校出面,联系了客运公司,协调开通了由学校直达市中心的爱心客运服务,为学生们提供一条安全便捷的回家之路。

  西藏特色寄宿制教育促进农牧区义务教育普惠均衡发展

  西藏寄宿制学校是“普及教育”与“寄宿教”的科学结合,是满足西藏地区农牧民需求的一种科学合理的制度。今年以来,一些西方国家恶意炒作“强迫藏族儿童上寄宿学校”等话题,别有用心地诬蔑抹黑西藏寄宿制教育,混淆“寄宿制教育”与上世纪西方某些国家有针对性设置的“殖民式寄宿学校”,完全是黑白颠倒,严重歪曲事实。我们在西藏调研中,真实体会到西藏的寄宿制教育一直主张遵从家长与孩子的意愿,通过家委会、开放日等活动邀请学生家长参加寄宿生活管理和规划,让孩子在家长监护下自愿选择寄宿或走读,保障孩子们受教育权并平等、享受高质量教育资源,并在大力推行普通话通用语言教学,铸牢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同时,又通过多种多样的课程设计传承西藏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当地儿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实实在在惠及农牧区家庭的教育。

  如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普兰县的巴嘎乡小学,其班级课程安排有藏语文、语文、数学、科学、道德与法治、综合以及体育,通过各种传统藏族文体活动,培养学生团结友爱精神,在学校推出的石榴花开各民族一家亲的绘画活动中,让孩子们用自己的双手和亲眼目睹感受到的各民族共同奋斗出来的家乡日新月异的新变化,画出共同富裕的新生活,唱出汉族藏族都是一个妈妈的女儿之歌。在西藏自治区拉萨市的尼木县中学,学校借助普松的木板雕刻、雪拉的藏纸、吞巴的藏香等,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鼓励学生参与尼体字书法活动、藏戏团表演等,丰富的课外活动引发了学生们的热烈欢迎,当地民族特色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保护和传承。西藏自治区那曲市申扎县第二小学则通过开设藏语文书法、汉语文书法、美术、电子琴、舞蹈、手工、篮球、足球、呼啦圈、藏式骰子、象棋、跳棋等兴趣课程,充分尊重学生兴趣,合理安排课程,助力学生健康成长。可以说,西藏特色寄宿制教育极大地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热情,让更多边远地区的农牧区孩子们有了接受教育的机会,改变了过去农牧区教育不均衡的状态,促进了农牧区义务教育普惠均衡发展。

  西藏寄宿制教育构建起温暖的协同育人和谐和家校关系

  在西藏,寄宿制办学并不意味着学生远离亲人、脱离家庭生活,孩子们在周末、节假日和寒暑假都能根据个人意愿决定是否返家,学校与家庭之间始终以学生健康快乐成长个体为纽带保持着密切联系。

  如西藏自治区那曲市申扎县第二小学通过构建“家校联系”的教育平台,制定“家校共育”的实施方案,设立“家长开放日”,让家长参与到陪餐、听课、亲子活动等校园活动、教学工作中,并通过这种形式不断完善学校的各种教学制度,让孩子们得到更好的教育,能好的成长。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仁布县中学的典型做法是成立家长委员会,定期召开座谈会收集家长的意见建议,每两周邀请家长参观学生食堂、暖房、洗衣房、浴室和宿舍,最直观地掌握学生在校情况。畅通的信息交流渠道构建起民主、平等、互信互访的家校关系。下一步学校还将应用大数据手段,让家长可以动态看到孩子们的学习成长场景,形成更加亲密的协同育人模式。

  西藏寄宿制教育凝聚了人心推动了西藏教育高质量发展

  实践充分证明,只有全面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坚持所有发展都要赋予改善民生、凝聚人心的意义,都要有利于提升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才能确保西藏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在我们实地调研过程中,绝大多数农牧区家庭都非常认可寄宿制教育的效果,认为这是党对西藏农牧区家庭的特殊关怀,在学校集中学习生活,孩子们不但得到了老师们的关心关怀,而且平时各种活动也非常丰富,伙食营养健康,孩子们在老师爸爸妈妈的无微不至的教育下,通过孩子们之间的相互帮助、交流交融,实现了安全成长,健康成长,快乐成长,孩子们的自强自立能力,感恩意识得到了大幅度提高。在对学生的采访中,同学们都非常适应寄宿制教育,对课间锻炼,课间水果,课后游戏,课后画画等活动,充满了美好的感觉,的的确确树立了爱党爱国,各民族一家亲的理念。

  我们在冈仁波齐山脚下巴嘎小学调研中,有了最直接的感受。位于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普兰县的巴嘎乡小学占地44千平方米,建筑面积7250平方米,在校有19名教师,256名学生,有六个年级,九个教学班,走读生54人,住校生202人。作为寄宿制小学的典型代表,石确次仁校长表示寄宿制的确为当地农牧民家庭教育带来了便利,孩子们无论综合素质和小升初成绩,都有了不断地提高,孩子们更加爱党爱国和喜欢读书,由于寄宿制的好处在家长之间广泛流传,加之现在当地农牧民生活条件日益改善和对孩子教育观念的改变,使八嘎乡小学招生人数日益上升。因此,在西藏大力发展寄宿制办学模式,有助于在高原地区整合教学资源,合理配置教育力量,科学普及义务教育,实现西藏教育高质量发展。(中国西藏网 文/陈爱东 麻晓萌 刘佳豪)

(责编:陈卫国)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