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新闻 > 原创

桃花流水窅然去 别有天地非人间

发布时间:2023-03-06 18:02:00来源: 中国西藏网

  2022年4月11日,还没有等到疫情的阴霾彻底消散,恩师陈庆英先生就在四川溘然离世。4月12日,我代表所有弟子赶赴邛崃与陈先生家人一道为先生送别。逝水东流,落英纷纷,陈庆英先生如今已经离开我们快1年了。“皎月东山顶,如如妙止观;映入谁尊荣,吾师陈庆英”,稍微将仓央嘉措道歌咏赞的主角改成了先生,以告慰天上的授业恩师。夜寒窗,梦迷茫,往事随风追忆忙。

  先生原籍广东省台山县,生于四川省南充市。1960年考入青海民族学院学习藏语文;1978年10月考入中央民族学院民族语文系古藏文专业;1981年10月至1984年3月在中央民族学院藏学研究所从事藏学研究,师从著名藏学家东嘎·洛桑赤列及王尧先生;1984年3月调到青海省社会科学院藏学研究所,随后担任所长;1993年8月先生调动至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任历史宗教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历史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几十年来,先生笔耕不辍,先后单独或合作出版了《蒙藏民族关系史略》《西藏通史》《中国藏族部落》《历辈达赖喇嘛生平形象历史》《帝师八思巴传》等藏学著作,以及《陈庆英藏学论文集》,在核心期刊上发表了众多优秀论文;2018年,陈庆英荣获第四届中国藏学研究珠峰奖荣誉奖,与著名藏学家拉巴平措同志合著的《西藏通史》荣获第四届中国藏学研究珠峰奖特别奖。

  与此同时,先生在中央民族大学、西南民族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台湾政治大学等高校也承担教学任务。期间,先生曾受邀前往日本大正大学、京都佛教大学、民族学博物馆以及美国哈佛大学等考证海外涉藏学术研究。

  尽管陈先生在国内外藏学界声名显赫,但我从来没有考先生博士的“非分之想”。毕竟先生是一座丰碑,而我只是个Small Potato 。2006年,已故藏族著名作家央珍女士和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的郑德强先生“一刚一柔”地建议我争取成为先生的学生。央珍女士“正告”这是必须的、不二的抉择,否则就是鼠目寸光、坐井观天。郑德强先生则给出了一个有趣的理由:陈先生是“三好师”:人品好、学问好、酒量好。

  2007年,我总算如愿以偿,成为先生门下的一名弟子。直到今天,我也认为这是此生所做的最明智的决定之一。对于陈先生“酒量好”的评价,尽管也得到了中央民族大学周润年、喜饶尼玛等多位藏学家佐证,我还是存疑的。先生气质儒雅、性情谦和,难以想象坊间所谓先生酒量如何“酒龙狮虎”的传闻,更没有见证大口吃肉、大碗喝酒的畅快。据说是胃病的原因,先生道别了美酒。然而先生谈笑风生、循循善诱的教导,却常常令人流连忘返、如醉如痴。

  教学之初,先生对我这个拉萨藏族学生可能充满了信心,眼神里是藏不住的期待。一来二去的对谈式教学中,先生逐渐意识到,我的藏文基础远远低于他的想象,甚至可能还要糟。那一刻,先生半响没有说话。一支烟的功夫,先生抬起头问我是否愿意从头学习藏文?还好,我坚定的回复让先生重新绽放笑容。后来我才知道,陈先生和藏学家端智嘉先生共同师从于著名藏学家东噶·洛桑赤列先生。

  从此开始,先生在他那中国藏学研究中心汗牛充栋的办公室里开启了对我一对一传道授业的教学历程。不管是藏族政治、历史、文化、宗教、文献、人文,还是国内外藏学届在相关方向上的最新成果,先生总是信手拈来,如数家珍。就在先生带着我徜徉在藏学的海洋中时,时常会被若轻若重的敲门声拉回现实。打开门一看,才知道是慕名而来的某个青年学生来请教先生。先生会请这个有些腼腆的“陌生人”坐下,并让我倒杯茶。随后,就会毫无保留地解答各种学术问题,直到青年人彻底明白,才会乐呵呵地转向我继续上课。除了这种传统的室内教学,让我们四个学生去北大、人大等高校旁听讲座、带我们去雍和宫、白塔寺、故宫、乐山大佛等文物单位进行现场教学、鼓励我们参与各种国内外藏学论坛或者安排我们做博士答辩会记录员,都是老先生用心良苦的教学安排,也让学生们受益匪浅。

  “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尽管陈先生生前教授过的国内外学生数不胜数,但先生仍然不惜在我们几个门下弟子身上投入最多的时间、最大的精力、最深的情感。还好,我们几个人没有辜负先生的希望,均以优异的成绩顺利完成博士答辩,如期毕业。就我而言,2010年毕业之际,先生推荐我到哈佛大学燕京学院继续参与博士后项目,以便开拓眼界、找准定位,并不时提醒我继续研究仓央嘉措诗歌。11年后,先生又在我即将由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出版的新书《久久不见久久见——仓央嘉措经典诗歌三语赏鉴》留下了寄语:“三百年前的一缕诗魂,在草原雪山飘泊,偶尔有过显露,只不过是它的凤毛麟角而已,但是有一批有志的学者没有放弃,仍在苦苦追求。他们不只是追捧仓央嘉措诗歌的热点,而且探求其后面的历史规律,相信经过他们的努力,会使仓央嘉措其人其事的研究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如今,这两句话已然成为先生的最后叮咛。我们也摆脱了疫情的缠绕,如愿以偿地参加先生的追思会,从不同的角度缅怀先生、学习先生,毕竟传承才是最好的纪念。

  “仙人已过蓬莱阁,德范犹香启后人”。愿先生在天之灵安息!(中国西藏网 撰文/罗旦 作者为西藏社会主义学院(西藏中华文化学院)党组副书记、副院长,西藏大学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学术委员,西藏自治区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副秘书长。)

(责编:陈卫国)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