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新闻 > 原创

党的二十大精神在基层|西藏察隅:在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引下 未来发展之路一片坦途

发布时间:2022-12-17 19:11:00来源: 中国西藏网

  中国西藏网讯 西藏自治区林芝市察隅县位于喜马拉雅山脉与横断山脉过渡地带的河谷深处,连绵的大山为其带来了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曾经也将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的发展之路阻断,闭塞、偏远似乎是察隅摆脱不掉的“阴霾”。

  1951年,解放军进驻察隅,从此世世代代生活在察隅的人们拨开“阴霾”见日出,步入了崭新的“纪元”。改革开放后,有了党和国家的政策支持和特殊关怀,察隅各项事业得到快速发展,察隅各族群众在通往政治安定、社会稳定、民族团结、宗教和睦、边防巩固、安居乐业的美好生活的道路上昂首阔步。党的十八大后,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察隅各族干部群众不懈奋斗,察隅人民彻底摆脱贫困,和全国一道步入小康社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共同富裕取得新成效。

  “七十余年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察隅发展取得了全方位的进步、发生着历史性变革。在察隅,很多群众在‘七一’、‘八一’时,和传统的新春佳节一样,自发组织各项庆祝活动,年年如此。以抒发无比信赖、衷心拥护党,发自内心、永远记着党对边疆的好,对西藏,对察隅人民的好。”察隅县委书记杜元文说。“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后,察隅各族干部群众普遍认为,党的二十大精神为察隅未来的发展指明了道路,明确了方向,绘制了蓝图。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指路领航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下,未来的察隅各项事业发展必将是一片坦途。”


图为杜元文在接受记者采访 摄影:王淑

  今年以来,察隅县围绕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工作主题主线,着力充分发掘红色资源,保护红色遗址,在县域内开展红色资源发掘和拯救,走访记录文字达6万余字,收集整理文字材料30余万字、红色文化实物100余件(个),制成红色文化宣传视频30余部,生动展示了察隅过往岁月的苦难历史和共产党带来的时代变迁。积极营造团结鼓劲、感恩奋进的舆论氛围,通过“林芝这十年”新闻发布会、制作《悦享丰收季》《感受非凡成就》等系列宣传片全方位宣传报道察隅的发展成就,推出《万疆》《美丽中国》《幸福藏家人》3首主题 MV 献礼党的二十大,表达察隅人民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坚定信心和决心。举办“喜迎二十大奋进新征程”“喜迎二十大文艺润边行”等系列文艺文化活动,创作《最美察隅》歌颂察隅各族干部群众新生活、新风貌、新气象,展现了察隅各族干部群众感恩共产党、奋发向未来的坚定信心和热切期盼。

  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后,察隅县迅速成立专项小组在全县围绕线上线下9大阵地、宣讲培训8大形式,掀起学习宣传党的二十大、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工作热潮,成立专班制定研究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实施方案。通过县委领导班子示范带动、走村入户,“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团”“群众宣讲团”等县、乡、村三级联动,先后开展“百团千人万场”宣讲宣传500余场次,党的二十大精神迅速传到察隅千家万户。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

  察隅县大部分地区自然资源丰富,气候四季温和、降雨充沛、日照充足、无霜期长,具有优越的特色农牧业发展条件。

  近年来,察隅县茶叶、猕猴桃、生(藏)猪规模稳中有升,势头不断向好,截至目前,经营主体达到13家,农特产品品牌总量达到29个、产值预计达1.91亿余元,可带动2.4万余名群众人均增收4400余元。茶叶、猕猴桃等农特产品广受西藏自治区内外市场欢迎、未来可期,察隅红茶在第二届世界红茶品质评选活动中脱颖而出、荣获金奖,察隅猕猴桃荣登"果品区域公用品牌声誉榜",是西藏唯一上榜的农特产品。同时,旅游经济持续向好,旅游资源逐步开发,累计接待游客15.5万人次、预计创收1.2亿元;首个3A级旅游景区——英雄坡纪念园创建申报工作积极推进,旅游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提升。

  图为察隅县依照各乡镇不同气候条件等发展特色产业 此为位于下察隅镇的一处橘子园 橘子正迎来丰果期 摄影:王佳豪


图为察隅县内的一处生态茶园 翻拍:王淑

  杜元文说:“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对未来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做了具体阐述,更加提振了察隅各族干部群众发展特色优势农牧产品的决心和信心。以种植茶为例,察隅今年干茶产量预计可达2.5万斤。未来有了党的二十大精神的指引,规模和产量必将会逐年提升。按目前西藏种植茶规模和发展趋势来看,未来五年时间内,西藏茶必将在整个茶叶市场占据一席之地,察隅茶必将成为其中的佼佼者。群众依靠此来增收的前景显而易见。”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

  十年来,察隅县坚决扛起筑牢国家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和国家生态文明高地的时代重任,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

 


图为位于察隅县古玉乡的桃源风光 翻拍:王淑


图为位于察隅县的牧场风光 翻拍:王淑

  “历史上,严重缺乏生产资料的察隅群众,曾依靠向周边地区贩卖木材盈利,让察隅生态文明遭遇了无法估量破坏。”杜元文说,“这一情况在近些年尤其是党的十八大后得到了明显改变。仅在2022年,察隅县落实各类生态补偿资金1.06亿元,茶叶、猕猴桃等一批高原有机无污染绿色农特产品逐步成为察隅‘金字招牌’,更多群众通过生态就业岗位、生态补偿资金、绿色产业发展等多种方式吃上生态饭、赚上生态钱。如今的察隅通过走生态路、打生态牌,着力建设绿色田园、壮大绿色产业、倡导绿色生活,绿色成为察隅经济高质量发展最靓丽的底色。”

  杜元文还介绍:“长期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论述,在察隅各族群众当中得到了高度认同并自觉践行。未来的察隅,必将在各族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绿水青山越来越美,金山银山越做越大,生态红利越来越实惠。”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增强均衡性和可及性,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察隅素有‘高原江南’之称,但鲜为人知的是察瓦龙、古拉等乡镇因其特殊的地理环境等客观原因,生产生活资料极度匮乏,一方水土难以养活一方人。”杜元文介绍。“为解决这一问题,通过充分论证、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将察瓦龙、古拉的部分群众搬迁安置在较为富饶的上察隅镇、下察隅镇边境一线。将有限的生产生活资料留给留守的少部分人,平均到每个人身上就会多很多。”


图为下察隅镇的一个边境小康村前面配套的猕猴桃产业园 摄影:王佳豪


图为察隅县内的一处易地扶贫搬迁点 翻拍:王淑

  察隅县有着500多公里漫长的边境线。近些年来,察隅县通过不断巩固提升抵边村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水平、助力特色产业发展,践行打造"强边固边样板区",串点成片,构建新型城乡发展格局,实现抵边村镇辐射带动能力进一步增强、实控能力和稳边固边能力全面增强、夯实边境地区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繁荣发展局面。

  察隅县是我国僜人的主要居住地之一。僜人俗称“僜巴人”,解放前,绝大多数僜人居住在深山老林,过着非常原始的生活,备受歧视。现如今僜人在党和政府的带领下,社会地位和生活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下察隅镇沙琼村是察隅县诸多边境小康村之一,整洁明亮的房屋错落在群山之间,各民族群众团结一心,共谋发展。

  僜人群众四朗今年只有25岁,小小年纪却是实打实的“致富能手”。他告诉记者,自己一家除了种植茶树等特色农产品外,还购置了装载机,再加上生态补偿资金等政策性收入。一年下来,每人平均收入很轻松就能够达到10万余元。

  四朗说:“旧西藏僜人被人蔑称为‘野蛮人’‘穷人’,在党的带领下我们走出深山,和其他各民族同胞共同走向幸福生活。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后,我备受鼓舞。村子里来了很多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团,也组织了很多次宣讲。随着我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有了更深地理解,我越来越兴奋,因为无论是我们僜人也好,还是其他民族的同胞们,未来更加幸福的新生活已经出现在我的脑海中。”(中国西藏网 记者/王淑 王佳豪 次旦拉姆)

(责编:陈卫国)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