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藏印记:建设在高原 共圆中国梦
【编者按】自1994年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作出关于全国支援西藏的重大决策以来,先后有近12000名援藏干部人才带着党中央的亲切关怀、兄弟省市、各行各业的深厚情谊来到高原,扎根雪域,脚踏实地,留下了一个个生动的故事。
援,本意为牵引,引申义为帮助,形象地说就是搭把手。听起来好像并不难,干出来却都不是小事。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加大支援西藏力度,援藏干部人才把西藏当做自己的家,聚焦民生,着眼关键也注重细节,与当地干部群众一起,播种希望,挥洒汗水,收获喜悦,谱写了朴实真挚的高原之歌。
这里是“万山之祖”,喜马拉雅山脉、冈底斯山脉在此耸立;是“万水之源”,河流众多,雅鲁藏布江在此发源;平均海拔4500米、寒冷缺氧,自然条件恶劣,让人望而却步。这里是世界屋脊的屋脊——西藏阿里。
图为袁小超前往暴风雪以后的项目现场 来源:国家电网
2020年12月4日,世界上海拔最高的输变电工程——西藏阿里与藏中电网联网工程(以下简称工程)全面投入运行,实现了国家大电网对大陆所有县域的全覆盖。这是迄今为止全世界海拔最高的超高压输变电工程,被称为“云端上的电网”。工程总体工期短,只有12个月;黄金工期更短,仅6-7个月。在这么艰苦的条件下、紧迫的时间里,参与如此大型的项目建设,是什么感受?
袁小超是国家电网公司第五批援藏挂职干部,于2018年8月到西藏公司挂职建设部副主任,2019年3月起兼任阿里联网工程建设指挥部工程技术部主任,参与“三区三州”、阿里电力联网等工程建设及部门管理工作。
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工程中需要袁小超操心的事很多,也很繁杂:工程物资要通过火车与汽车联合运输,到日喀则后,还要翻越数座海拔5000米以上的高山,沿线气候环境复杂,情况多变;高原施工,生态环境保护非常重要,需要在大型机械进场的路上铺上棕垫,并尽量减速慢行,这样高原上的天然草皮第二年才可以正常生长;冬季施工,气温在零下30摄氏度左右,海拔超过4500米,挖掘机马达因为严寒损坏无法工作,必须从拉萨空运备用马达;低温冻土地面格外不好开挖,需要施工团队协调完成……任何一个环节关注不到位,就有可能影响施工进度。
这是西藏电力公司第一个自行组织管理的大型输变电工程,团队由来自五湖四海的精兵强将组成,应用数字化智能管控体系,精确管控工程进展。绝大多数工程参建人员来自内地,一方面要克服思乡之情,同时还面临高原缺氧和严寒气候的考验,施工现场的安全是重中之重。2020年1月的一场暴风雪让袁小超至今心有余悸,当时工程线路第13标段项目的最后两基沼泽地铁塔206、207号正在施工,袁小超紧急通知施工点人员撤退,可工友们仍在尝试各种办法加固帐篷想继续驻守在现场。袁小超心急如焚,顶着风雪,开车加步行12公里到达现场,清点人员组织撤离。一阵紧张忙碌后,袁小超最后一刻才上了车,那时已经是午夜12点。暴风雪中看不见路,当把所有人和设备安全转移到巴尔项目部时已经是凌晨1点半,车子的雨刷器都是碎的。暴风雪停了之后的第二天,袁小超便又与同事们赶回施工营地核查复工。
在多方共同努力下,“三区三州”工程于2020年6月30日提前3个月建成,阿里电力联网工程于2020年8月全面竣工。随着阿里与藏中电力联网工程的投运,极大满足并带动了沿线38万农牧民和社会用电需求。
援藏工作中不乏像阿里电力联网工程这样的大项目,而更多的是看起来平凡、具体的日常工作,有时甚至只有鸡蛋那么大。
图为直播中的谈宁(右) 图片来源:新民晚报
有“中国最美景观大道”之称的318国道像一条长长的哈达,一头连接着灯火辉煌的上海,一头则延伸至喜马拉雅山深处,而谈宁就是顺着这条“哈达”来到距离上海万里之遥的日喀则市拉孜县的。
拉孜位于318国道上,从此往西南再走100多公里,就来到了珠穆朗玛峰脚下。尽管有“中国最美景观大道”和“前往世界最高峰必经之路”的双重保障,但因为地处偏远、产业规模小,拉孜的特色产品很长时间无法走出去。
包括谈宁在内的6名上海援藏干部于2019年来到拉孜县,接过上一批援藏工作队的接力棒。西藏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乡村振兴有序实施,拉孜也站在了新起点上,下一步该怎么走?谈宁和同事们有他们的规划。
拉孜地势开阔、水系纵横,有开展种养殖业的天然优势,特别是藏鸡蛋产业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生产规模。从前是通过产业带动脱贫攻坚,现在可以在此基础上持续发力,把产业做大做强。但是,只抓生产还不行,还要扩大销路。
2020年,也就是援藏的第二年,担任拉孜县委常委、副县长的谈宁,在一场网络活动中直播带货。当时,直播已经成为商品网络销售中风行大江南北的重要形式,但在拉孜还是新鲜事儿。直播间里的谈宁,穿着藏装,胸前别着党员徽章,笑容真挚。在他面前,摆放着拉孜本地的拳头产品——藏鸡蛋和菜籽油。
其实第一次参与直播的谈宁很紧张,但穿上藏装之后,想到能为当地的产业代言,一种自豪感又油然而生。他此前在朋友圈里发的“预告”起了作用。直播期间,藏鸡蛋销售出去了几百份,其中很多订单来自上海。之前更多是在消费扶贫活动中出现的藏鸡蛋,虽然还面临着路途远、运输难的问题,但终于第一次大规模地走出了拉孜,更重要的是刷了一波“存在感”,提高了知名度。而氆氇、藏靴、六弦琴、独具特色的藏刀、上过央视春晚的堆谐……拉孜的特色文旅产品还有很多。
谈宁说,通过援藏,切身感受到祖国的发展和投身边疆建设的情怀。援藏工作是一茬接着一茬干、不断的事业,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从理念、基础设施等方面,都将给当地带来实实在在的改变。
援藏工作的“接力棒”不断传递,援藏干部人才接续奋斗。丰硕成果的取得绝非一日之功,需要慢慢沉淀,持续发力。
图为鲁朗国际旅游小镇 图片来源:人民网
从林芝市巴宜区沿318国道一路向东,前往波密县途中,有一个汇集了高山、草甸、森林、湖泊等自然景观的地方,优美的风光令路过的人流连忘返、口口相传。这就是鲁朗,藏语意为“龙王谷”或“神仙居住的地方”。
十多年以前的鲁朗,除了美景,景观规划、旅游接待能力皆有所欠缺,旅游业尚未形成规模,就如同一块璞玉,天生丽质却也有待精细雕琢。广东援藏干部人才敏锐地发觉了这里蕴藏的产业潜质,致力于把资源优势转变成发展优势,一条以特色旅游产业造福当地百姓的思路逐渐清晰。
确立项目是开展援藏工作的重要前提。早在2010年,广东第六批援藏工作队进藏后,经过前期走访调研,就决定以全力打造林芝旅游业为工作重点;2011年,广东省和西藏自治区又共同把“林芝鲁朗国际旅游小镇”建设列为重点援藏项目。时任广东省常务副省长朱小丹就曾针对该项目提出,要把鲁朗建设成为“藏族风情、自然生态、圣洁宁静、现代时尚”的国际旅游小镇,确保“建成后至少20年不落后”。
在粤藏两地共同推动下,2012年3月,鲁朗国际旅游小镇项目正式启动并奠基。翌年,广东省第七批援藏工作队接力。随着项目的推进,鲁朗规划的轮廓逐渐清晰,环境更加整洁,设施日益完善,名气与口碑也越来越响亮。盘子做大了,游人多了,也提供着越来越多的就业岗位。通过开办家庭旅馆、参与小镇的日常管理运营,当地群众逐渐吃上了“旅游饭”,致富奔小康。
也是在2013年,来自广东省旅游控股集团的胡雄英,以企业帮扶的身份来到林芝鲁朗,参与组建旅游客运公司,那时,他率队开了三台中巴车历时一个星期从广州抵达林芝。而胡雄英与鲁朗真正结缘还是在三年后,随着鲁朗国际旅游小镇建成,领导觉得胡雄英既熟悉鲁朗,又懂旅游业,因此动员他留下来参与小镇的运营。2016年,他作为广东省第八批援藏工作队的正式援藏干部来到鲁朗国际旅游小镇开展工作,也是小镇建成后第一批到来的援藏干部。
那段时间,胡雄英与鲁朗当地的村民同生活、同吃住、同劳动,看准时机、抓住机遇,一方面投入到项目的收尾建设,另一方面利用广东援藏优势和资源,积极谋划大力拓展小镇的招商引资,通过开展开业庆典活动、“5•19”中国旅游日活动、高山杜鹃花旅游文化节、首届石锅松茸美食周等活动,内外兼修推动小镇旅游产业的起步和发展。
基础设施有了,还需要有与之相配的服务水平,胡雄英和其他同事花了不少心思:请知名民宿团队传授经验、安排鲁朗村民参观学习、组织评选“最美家庭庭院”……在援藏干部和当地干群的共同的努力下,鲁朗的民宿为游客带来集自然风光、藏式风情与现代化设施为一体的优质体验。旅游旺季时,一间客房的定价可达三、四百元,甚至提前半个月就会被预订一空。
第八批援藏工作结束之际,正是鲁朗景区管委会全面托管鲁朗镇的机构改革关键期,胡雄英放心不下,获得家人理解后,他再次踏上征程。
从2013年来到林芝,胡雄英前前后后在这里奋斗了整整十年。这些年来,鲁朗先后荣获林芝首个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第一批国家级文明旅游示范单位、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全国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中国天然氧吧、国家智慧健康养老示范乡镇等10多项国家级奖项。
从第六批、第七批、第八批、第九批到现在第十批……经过粤藏两省区十多年来的精心规划、接续建设,鲁朗国际旅游小镇、嘎拉桃花村等景区,逐渐规划落地并持续完善。风景如故,林芝旅游业的软硬件却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援藏干部人才数十年如一日真情付出,以真心换真心,凝聚出援助地与受援地的深厚感情。西藏海拔高,空气稀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却不淡薄;天气虽冷,人心却暖。援藏干部人才无论是日常的默默奉献,还是关键时刻的挺身而出,西藏人民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并给予真诚炙热的回应。
图为2019年霍志平(中)与霍党生(右二)、霍油生(左)两个小朋友和他们母亲的合影 霍志平供图
位于西藏那曲的双湖县平均海拔5000米,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县,空气含氧量仅为平原地区的40%,每年8级以上的大风天气高达200天。当地人眼中,双湖只有两个季节:冬季和大约在冬季。这里距离拉萨市将近700公里,偏远的位置、严苛的自然环境,使得双湖群众在就医方面存在很大困难。
2017年8月23日,在双湖县人民医院,高龄孕妇曲德因为羊水少、脐带绕颈,无法顺产,情况危急!如果要转院,不管是去上一级医院还是到拉萨,都已经来不及。幸运的是,中国石油援藏医疗队当时正在双湖。在经过严谨论证和征得家属同意后,医疗团队决定进行急诊剖宫产手术。
主刀医生霍志平记录了当时手术面临的困难:之一在于医疗设备缺乏,一些很需要的设备没有、或者条件达不到要求;之二则是医疗团队高原反应太大,霍志平自己前一晚因为没有持续吸氧,基本没睡着。而优势在于,从麻醉师、手术护士,到心内、呼吸、外科、检验科医生等等组成了最优秀的专业团队。
因为双湖此前从来没有过剖宫产手术的先例,当地群众听说医生要从产妇的肚子里取出胎儿,觉得不可思议,都聚集在了手术室门口观望。为了保障手术的精准,主刀团队吸氧作业。手术进行得比较顺利,一个6斤4两的男婴、同时也是我国海拔5000米以上所进行的第一例剖宫产手术的婴儿诞生了。手术室门口一片欢腾。看着襁褓中的婴儿和从麻醉中平安醒来的产妇,孩子的家人既高兴又激动。孩子的爷爷奶奶手捧哈达,给每一位医生献上。霍志平成就感满满,甚至感觉自己的高原反应都明显减少了。第二天,另一位产妇桑吉卓玛也出现了手术指征,再次由霍志平主刀成功完成了剖宫产手术。
让人想不到的是,两名新生儿的家人决定让孩子随霍志平的姓,男孩取名霍党生,女孩儿则取名霍油生,用伴随孩子一生的名字记录这段佳话,表达对党和政府、中国石油和霍医生以及医疗团队的感激之情。
如果说医生救死扶伤是保障人的身体机能,那么老师教书育人就是提升人的精神境界。2019年8月,广东省第九批援藏工作队的队员、教师杨玲来到了林芝市八一中学支教。西藏美丽的风光和师生们的热情,是她的第一印象。
图为杨玲(前中)在给同学们上课 杨玲供图
林芝的气候条件在西藏是最好的,可是对于来自沿海城市的杨玲来说,还是免不了出现咽喉炎、紫外线过敏等症状。到了冬天,十只手指有六只指尖开裂,脚底也开裂,有时疼得只能踮脚走路。
作为一名音乐老师,杨玲打破学生们从前对音乐课的固有理解,让他们了解音乐课不只是唱歌,还有器乐进课堂、音乐欣赏等内容。2020年4月,杨玲在一节市级公开课上为孩子们讲析民族管弦乐曲《春江花月夜》,获得了师生的一致好评。她还把古筝带进课堂,让学生感受传统民族乐器的魅力。
另外,作为班主任,杨玲花了大量时间用在对学生的家访上。杨玲所在班的学生绝大部分都是随迁子女,日常缺少父母的陪伴,在生活和学习上,都需要班主任给予更多的关心和关爱。在放学之后、周末、课余休息时间,杨玲一共进行了178人次的家访。其中,有个性格相对内向的孩子,文化基础也薄弱,杨玲家访了5次。学生平时和奶奶一起生活,他又喜欢喝碳酸饮料,结果身体出了小问题。杨玲很心疼,通过给他分享从网上找到的短视频,劝他不要再喝碳酸饮料。
充实的日子里也充满了感动。放假时,杨玲上小学的儿子到林芝看望妈妈,20多天的时间里,杨玲的学生们都非常照顾他,他也很喜欢哥哥姐姐们,离开林芝的时候非常舍不得;有一天晚自习时段,疲惫的杨玲趴在教室的桌子上睡着了,当她醒来的时候,发现不知道是哪个学生给她披上了一件外套,班长还跟其他同学讲,“不要吵,老师太累了”;天气干燥,杨玲上课上到一半开始流鼻血,她自己还没察觉,学生们就已经拿出纸巾给她;学生对她说:工作再苦再累也不要忘记自己的身体……孩子们不光是这么说,也懂得用最实际的行动,回报给予他们温暖关怀的人。
援藏工作留下了什么,时间给予了答案。
袁小超在藏工作到2020年7月份就应该结束了,但考虑到工程还在收尾阶段,他主动申请延期3个月。阿里电力联网工程施工线路全长1689公里,管理路线从日喀则到巴尔,长达1200公里。而几乎每个月,袁小超要跑一趟这个线路。长期在坎坷的路途上奔波,袁小超患上了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后直到现今仍在进行康复治疗。虽然已经回来了,但是他和西藏当地一直还保持着联系,不时提供一些专业的意见。
回到上海之前,谈宁把拉孜还在进行的项目对接给了新一批援藏干部。西藏已经成为了第二故乡,工作交接了,关注还在。他有时会梦见拉孜,甚至偶尔半夜醒了,还会下意识地找氧气瓶。拉孜县藏鸡养殖产业发展至今已见成效,2021年藏鸡产蛋220万枚,拉孜县还计划在2022年实现藏鸡产蛋300万枚以上。不管主播是谁,直播间里的吆喝声都会更加有底气。
离开双湖时,霍志平特意带上了霍党生和霍油生的照片。2019年,霍志平参加了中央电视台《手挽手——精准扶贫 央企在行动》节目的录制,再次看到了两个小朋友。而如今,他们已经随家人从那曲双湖易地搬迁到山南市贡嘎县、距离拉萨只有50公里的森布日村,霍志平时不时还会收到两个孩子的家长们发来的图片和视频,在远方见证他们的点滴成长。他从前的同事有的也还在那曲,继续担负着守护当地人健康的职责。
援藏工作结束之前,杨玲给自己班上的每个学生送了1条幸运手链,并亲自给孩子们戴上。离开西藏那天,除了100多条哈达、学生及家长们的殷殷祝福,杨玲带走的还有两本厚厚的家访笔记。笔记里那个曾经爱喝碳酸饮料的孩子已经改掉了不良的饮食习惯、身体恢复了健康;班里阳光、开朗、有自己独特想法的学生,中考考了655分,凌晨时分给她发信息报喜。杨玲的微信头像还是林芝的风光,微信名里保留着藏文的名字,她的抖音号昵称则是“灵芝”,现在还时不时会分享在西藏的点滴。
鲁朗的花,开了一季又一季。远山巍峨,绿色的牧场上点缀着颜色不一的野花,规划有致的屋舍或古朴或现代,良田美池、阡陌交通……所有的一切构成了一幅静谧的山水画。位于这里的还有一座全国援藏展览馆,讲述着援藏工作的辉煌篇章。
与此同时,新一批援藏干部人才的工作也已经开始:7月底8月初,由承担选派任务的中央单位和17个省市择优选派、最终确定的2114名援藏干部人才,陆续抵达西藏。他们当中,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达到99.3%,大多年富力强。在未来的一段时间里,他们将像之前的援藏干部人才一样,落实中央对援藏工作的各项具体要求,贡献属于自己的一份力量。
党的十八大以来,援藏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一系列政策措施落地,一批批人才扎根,助力建设团结富裕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2022年8月,第三次对口支援西藏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广大援藏干部人才正和西藏各族儿女一道,奋力谱写雪域高原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对口支援西藏是先富帮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重大举措,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援藏,援的是情谊,圆的则是中华民族的中国梦。高原上的风虽然寒冷,但已经滋养了大地数千万年的阳光,还将持之以恒、永不间断地照拂下去。(中国西藏网 记者/杨月云 欧帆 王艺灵;赵振宇 陈浩力 旦曲对此稿亦有贡献)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医生、感控、党务三肩挑的援藏人
作为一名资深的徒步爱好者,他一直有一个梦想,就是来西藏旅行;但是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很难有足够长的假期来实现这样的旅程。[详细] -
抗疫护理人刘研——从隔离点到方舱医院,“疫”路绽放芳华
她,一头干净利落的短发,性格飒爽却又平易近人,做事雷厉风行,总是冲锋在前,她就是北京市第二批援藏抗疫医疗队成员、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的护理队长——刘研。[详细] -
抗疫护理人李春香——“怕辛苦,我就不会申请援藏了!”
8月26日,伴着拉萨夜晚宁静皎洁的月光,肩负北京华信医院(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援藏医疗队队长和临时党支部组织委员职责的李春香护士长,在日记本上写下抵达拉萨后的第一篇日记。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