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杨桂房:脚下的土地就是我的家
中国西藏网讯 在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札达县底雅乡底雅村,提起杨桂房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这个不会说藏语的“外乡人”,不仅在这里坚持了二十多年,还成了当地群众增收致富奔小康的“主心骨”。
杨桂房总是把藏族群众唤作“老乡”,“老乡”们也是极为亲切地叫他一声“老杨”。“哪里黄土不埋人”是老杨的一句口头禅,他早已把脚下的土地当成了自己的家。
图为杨桂房家中摆放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荣誉证书和奖章 摄影:王佳豪
在1996年,老杨随施工队第一次来到底雅乡,经人介绍认识了他的妻子次吉卓玛。彼时,次吉卓玛的前夫已经过世,几年来,她和两个孩子相依为命。杨桂房了解到她的经历后,开始对次吉卓玛一家的生活给予照顾。
“我得回到底雅,她(次吉卓玛)没了我这日子根本过不下去。”1997年,从未走出大山的次吉卓玛跟着老杨到江苏徐州结婚。婚后老杨考虑到妻子和两个孩子不能适应江苏的生活,毅然决然放弃了当时极为“优越”的工人身份,告别父母乡亲,再次回到了妻子儿女的家乡——底雅,成为一名地地道道的农民。
“因为当时通信不畅,我父母去世我都不知道。这在我们那,这是大不孝啊。”老杨回忆道。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老杨在刚到底雅时,没少被人“戳脊梁骨”,不孝、上门女婿这些标签压得老杨喘不过气来,他一度想过离开底雅回到家乡。但是想着生活艰难的妻子、年幼的孩子、热情的藏族老乡,他打消了这个念头,坚持了下来。这一待就是二十几年。
“当时老乡们没有见过新鲜的蔬菜,我在自家的地里种出了西红柿、黄瓜等蔬菜,老乡们都感到好奇,都来我们家瞧新鲜。”底雅村四周被大山环绕,千百年来与世隔绝。在老杨初到时,当地群众连新鲜猪肉都没见过。老杨向驻扎在底雅的部队借来了蔬菜种子,在自家田地里试种,没想到,底雅海拔适中,土壤肥沃,让他一下子就成功了。当地群众第一次吃到新鲜蔬菜,都惊叹不已,开始向老杨请教种植办法,老杨也是毫无保留地告诉大家。在老杨的影响下,底雅的乡亲们饮食结构更加健康合理、生活方式更加与时俱进。
2005年的时候,附近的什布奇村需要修一座小桥,当得知老杨曾经是施工队的工人,乡政府便找到他希望他可以接下这个“硬”差事。老杨没有经过过多地思考便应了下来。但老杨毕竟是会计出身,没有过多的技术和经验。“不会技术就摸索,没有机械就人力做”。就这样,老杨带领乡亲们克服困难,修了一座小桥。
有了这个经验,老杨带领附近的乡亲们成立施工队开始接一些小工程,每次挣的钱都和乡亲们“平分”,大家的“钱袋子”都鼓了起来,老杨的名声在当地也就越来越“响”。
“我的两个孩子(次吉卓玛和前夫的两个孩子)现在都长大了,都在当地做了小老板,我们家大型机械也多,我就和两个孩子商量了一下,义务为老乡们再修一条小路吧。”老杨指着村子后面的山上的小路说。
这些年当地政府扶持底雅村搞养鸡场,老杨自然而然成了“带头人”。“我也没养过鸡,咱没技术就学嘛,况且咱还有老祖宗留下的智慧,你就像鸡不怎么吃东西,就给鸡喂苦杏仁,一下子又都生龙活虎了。”老杨说。“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带领下,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了,各级政府不断地给我们这个养鸡场增加扶持力度,我很有信心带领老乡们干好。”
图为杨桂房在养鸡场忙碌 摄影:王佳豪
现在老杨的小女儿(杨桂房和次吉卓玛所生)也已经读了大学,“江苏老家的亲戚都想让她回去,她就是不回。她自己也说了,大学毕业后先尝试考一下阿里的公务员,更好地建设家乡。如果考不上就回底雅创业,也能建设家乡。”老杨谈到自己小女儿时满脸骄傲。“我们听总书记的话搞‘乡村振兴’就需要她这样的有知识有文化的人,她自己能这样想,我很高兴。”(中国西藏网 记者/王佳豪)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体育运动展现僧尼健康学修风貌
5月4日,西藏佛学院(西藏藏学研究中心)第四届运动会开幕。本届运动会以“健康学修、争做先进”为主题,共设田赛、径赛和趣味运动项目45项。[详细] -
让五四精神照耀强军征途
走进展馆,“会说话的牲口”“差税就像头发一样多”“人换驴”“蝎子洞”……[详细] -
【五四青年】以梦为马,不负韶华!
今天是五四青年节,向全国各族各界青年致以节日的祝贺!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