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新闻 > 原创

【石榴花开 同心筑梦】共同繁荣 一个民族都不能少

发布时间:2021-08-27 14:17:00来源: 中国西藏网

  “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的庄严宣告令每一个中华儿女心潮澎湃。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是时代的洪流,也是绝对的千古德政。

  民族地区是脱贫攻坚的主战场。2012年,内蒙古、新疆、广西、宁夏、西藏5个自治区以及贵州、云南、青海3个多民族省份的贫困人口达3121万人,贫困发生率为20.8%。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深入民族地区考察调研,提出“精准扶贫”理念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的要求。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经过八年的持续努力,一个个巨变,汇成了一组令人震撼的数字:全国民族自治地方420个国家级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28个人口较少民族全部实现整族脱贫,民族八省区3121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困扰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历史性地得到解决。

  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民族地区脱贫奔小康的背后,是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一项项政策、一个个工程、一场场硬仗。

  随着贵广高铁的开通,三江侗族自治县成为广西第一个通高铁的自治县;贵州,全国唯一没有平原的省,现在县县通高速,高速公路密度全国第一;西藏,建制村村村通公路,通车里程达11.88万公里;京新高速建成通车,新疆到北京的行车里程缩短了1300公里……

  云南镇雄,生活在天坑深处的八户人家,网络信号全天候覆盖;西藏日喀则,5G信号覆盖珠穆朗玛峰峰顶;贵州花茂村,过去靠引牛踩泥,用柴火烧制土陶的村民,如今用上了稳定的动力电;新疆江布拉克,万亩麦田,在这里耕地不用牛的梦想已经成为现实……基础设施建设成就辉煌,公共服务保障不断完善,各族人民生活水平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基础设施建设的历史跨越,不但彻底改变了少数民族群众的生活条件,也使民族地区的产业发展,焕发出蓬勃生机,让民族地区发展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

  内蒙古,闻名遐迩的不只是绿色的草原,还有乳白色的牛奶,乌黑的煤炭,银灰色的钢轨和各色高端化工产品;广西,开发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正辐射带动边境地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西藏,产业发展驶入快车道,“十三五”时期,高原生物、旅游文化、绿色工业、清洁能源、现代服务、高新数字、边贸物流七大产业,实现增加值超1900亿元…… 2020年,民族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10.2%。“十三五”时期,民族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高于全国平均增长水平,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78年的150多元,增长到2020年的24534元。

  民族地区是中国重要的资源富集区、水系源头区、生态屏障区。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提高把‘绿水青山’转变为‘金山银山’的能力,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各族人民,不断增强各族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民族地区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之路,指明了方向。

  湖南省湘西自治州芙蓉镇,利用这里的自然风光生物资源,当地政府开发了一条特色生态旅游线路。如今,这里不仅为天南地北的人们所熟知,更成为网红打卡地,吸引各地游客前来品味美食、饱览美景、感受文化。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投入大量资金为乡村“美容”,全面启动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环境美、百姓乐、绿色发展给延边州各族儿女带来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下,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的民族地区,正将资源变成资产,以优质产业形式带动地区持续发展。一幅幅生动美好、蓬勃向上的民族地区乡村美好图景,在中国大地徐徐展开。

  摆脱绝对贫困,是14亿多中国人的奋斗成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56个民族共同创造的辉煌成就。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更是中华民族可期的美好未来。(中国西藏网 文/孙健)

(责编: 李雨潼)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