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红色基因 重走父辈西藏路
中国西藏网讯 眼前一张张发黄的照片、一件件斑驳的实物,让我又一次想起已故多年的父亲。
我是薛荣,祖籍重庆,1958年出生于西藏昌都。6岁那年,跟随从部队转业的父母回到内地生活。
我父亲是一名光荣的解放军战士,曾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
1950年初,我的父亲跟随十八军进军西藏,开启了和平解放西藏的征程。
今年是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在这特殊的时刻,30余名十八军后代沿着父辈的足迹重走西藏路,我也怀着激动的心情带领着我们薛家三代六口人踏上了“传承红色基因,重走父辈西藏路”之行!
图为薛荣家庭合影留念
忆往昔峥嵘岁月
一纸命令,十八军3万名将士从四川出发,其中就有我的父亲。他们在高寒的世界屋脊修路,在零下30多度的严寒中烧挖冻土,打钎炸石,突破怒江天险,劈开然乌沟石峡,硬是打通了康藏、青藏两条公路。在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领域同帝国主义、“藏独”分裂势力坚决斗争,为解放和建设西藏,捍卫国家领土主权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林芝市波密县是我父亲战斗、生活、工作的地方,也是此行我们十八军子弟进藏后的首站。
波密县城所在地扎木镇,有一座仿苏俄建筑风格的木质结构楼房,通体红色,被称之为“红楼”。
1953年,康藏公路管理局四工区进驻波密,为解决办公、住宿之需,修建了“红楼”。如今的红楼虽已重换新装,但它肩上承载的历史与革命精神仍被尽量完整地保留。
走进红楼,我们聆听老西藏故事,追寻当年父亲和先辈们在这战斗生活工作过的印记。
在这座记载着峥嵘岁月的红楼里,一张张发黄的照片、一件件斑驳的实物,把我带回到了那段革命先辈为解放西藏献出生命,为建设西藏付出艰辛与汗水的激情岁月。
在这不大的红楼内,我们一行认真地看每一张照片,了解照片背后的故事。很多十八军子弟都在红楼内的照片墙上看到了自己父亲或母亲的照片,我二哥也惊喜地找到了一张上世纪60年代我家的全家福照片,照片中有父亲、母亲、大哥、二哥和我。
一张张照片背后,那些父辈们用青春与热血在雪域高原浇筑的故事让人热泪盈眶。
图为二哥惊喜地找到了一张上世纪60年代我家的全家福
来到林芝市鲁朗小镇的全国援藏展览馆,援藏人的崇高品格给人以精神的洗礼、灵魂的净化。
1994年开始,中央决定按照“分片负责、对口支援、定期轮换”的方式开展对口支援西藏工作。20多年来,一批又一批的援藏干部人才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来到西藏开展援藏工作。
“我在哪里发生的不幸,就把我埋在哪里……”这是全国援藏展览馆孔繁森日记中的一句话,当我看到这里时,再也抑制不住自己的情绪。
从波密县出来的时候,我们一行特意去了波密县城西3公里处318国道旁的烈士陵园祭扫,这里长眠着波密地区和平解放以及各个不同时代英勇献身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为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以及为西藏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而壮烈牺牲的英雄们。
生命已逝,精神永存。陵园内也有许多不知姓甚名谁,来自何方的忠骨,或许他们的家人可能都不知道他们长眠于此,但是看着当地祭扫的群众和学生,我想他们肯定也不会感到孤独,因为他们后继有人。
迎着高原清晨的阳光,我们来到拉萨市布达拉宫广场瞻仰和平解放纪念碑,在“两路”精神纪念馆了解了老一辈军民修筑川藏、青藏公路的英雄历史。
为了人民的幸福、民族的解放和国家的富强,无数的先辈永远长眠在雪域高原这片热土上,正是他们用殷红的鲜血,书写了爱国主义最壮丽的诗篇,他们是中国的脊梁、民族的骄傲。
我们重走父辈西藏路,就是要永远不忘革命先辈为党和人民建立的卓著功勋,永远不忘他们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民族精神,永远不忘他们的遗志和追求。
看今朝高原盛世
听母亲说,我二哥出生在扎木(现波密县),此行二哥来到出生地并将一颗掉落的牙齿埋在了那里。
“出生的时候没有牙齿,再来的时候已经开始掉牙喽!”二哥打趣地跟大家说。
蓦然回首,感慨万千!离开西藏时我们还是孩子,再次回到这片故土已过半个世纪,我们也“升职”成了爷爷奶奶,而和平解放后的西藏这片热土也在不断发展变迁中 “换了人间”。
脚下的土地是哥哥的出生地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西藏从封建农奴社会一步跨进社会主义社会,迎来了现代文明的曙光。70年来,西藏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历了和平解放、民主改革、自治区成立、改革开放等重要历史时期,创造了短短几十年跨越上千年的人间奇迹,书写了雪域高原从一穷二白、封闭落后走向繁荣发展、文明进步的壮丽诗篇,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
在高原行走,沿途圣洁美景荡涤着人们的心胸,当地群众的幸福生活也羡煞众人。通过党和政府的各种优惠政策,西藏种养殖业、民族手工业、旅游业等各行各业蓬勃发展,不愁吃、不愁喝、不愁穿的各族群众,与全国人民一道过上了小康幸福生活。
西藏和平解放以来的发展实践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充分表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让百万农奴脱贫致富过上小康生活,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社会主义新西藏。
一路走一路看,我记录了很多内容。作为网络达人,我会通过不同平台向大家介绍雪域高原的蓝天白云、各族群众的幸福生活,讲述西藏翻天覆地的变化、全国各地对西藏的无私援助、西藏各族群众自力更生的故事。
沿途触摸、感受父辈们在藏的点点滴滴,亲眼见证西藏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我也深刻感受到了“老西藏精神”的深刻内涵。一路上我也在思考我能为西藏做点什么?我想为西藏做点力所能及的事,做一些实实在在有利于西藏的事,我觉得这也是一种传承。
机缘巧合,西藏妇联为了让更多的妇女就业,正在探索发展家政服务业,而我的企业就是从事家政服务工作的。在和西藏妇联沟通后初步达成共识,我愿意提供免费的新时代家政技能、服务观念的培训,把我们集团多年实践中总结的工作经验分享给西藏的姐妹们,并帮助西藏正在起步阶段的家政服务公司,让他们迅速成长,我也愿意把我们的商业模式引进过来,带动西藏家政服务业发展。从生意角度考虑,我更愿意到内地其它城市发展,但作为十八军后代、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有义务、有责任为西藏这片高天厚土做点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所以我愿意做这“亏本”的生意。
我相信,只要我尝试了、努力了,就值得!(中国西藏网 记者/王淑 贾华加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寻访十八军足迹之五——那曲索县荣布镇建立军民鱼水之情
1951年5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即《十七条协议》)签订,西藏和平解放,十八军和平进驻西藏。[详细] -
寻访十八军足迹之四——西藏那曲市境内进藏路线
那曲市是十八军进藏的核心区域之一。经那曲市嘉黎镇、阿杂镇等地路线是清代建立的四川入藏官道,尤其是清朝治理西藏的主驿。我们访得许多清代留在此路的汉藏交往深刻的历史记忆和多元文化遗存。[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