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新闻 > 原创

西藏山南:弘扬“沙棘精神”赓续自力更生血脉

发布时间:2021-04-08 23:10:00来源: 中国西藏网

  中国西藏网讯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我们党之所以历经百年而风华正茂、饱经磨难而生生不息,就是凭着那么一股革命加拼命的强大精神。”

  长期以来,一代又一代党员干部扎根西藏、建设边疆、奉献高原,孕育出了“老西藏精神”“两路精神”、孔繁森精神。而西藏自治区山南市广大党员和干部在革命、建设、改革、发展的火热实践中,也创造了“列麦精神”“玉麦精神”“沙棘精神”“雅江治沙造林精神”等宝贵精神财富。隆子“沙棘精神”作为“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象征,无疑是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的伟大精神之中一颗熠熠闪光的明珠。


图为如今隆子河谷一带绵延40多公里的沙棘林

  今天绿树成林、植被茂盛、空气清晰、水源充足的山南市隆子河谷,曾经却是寸木不长、河流干涸、扬尘四起。当时的情形就如隆子县忙措村老人索朗拉杰所说,“风沙一起尘飞扬,四顾茫茫不见家”“一天吃进二两土,白天不够晚上补”。

  19世纪60年代,隆子河谷流传着一句俗话:“聂巴阿贴组”,意思是“只要你说话,身上的沙土就会往下掉”。那时的隆子河谷一年有近8个月的沙尘天气,晴天黄沙蔽日,雨天泥沙横流,干部群众苦不堪言。


图为1968年3月,隆子县干部群众联合植树造林

  “隆子要想存,就得风沙停;要想风沙停、就要多栽树”。1964年,时任新巴乡(现山南市隆子县隆子镇新巴村)乡长的朗宗决定带领群众在新巴乡忙措村的沙滩上试种沙棘和银白杨等植物,当年成活率达到了90%以上。但到了1966年,风沙天气和大面积的沙尘依旧没有得到根本改观。宁可干活累死,也不受长期风沙的折磨。面对生存的需要,对绿色的渴望激发了朗宗和乡亲们战天斗地的决心,一场保卫家园、植树防沙的战役正式在隆子河谷打响。在日积月累的植树造林中,隆子人逐渐在实践中总结出了“树草结合、以草护林、以林固沙”的治理办法。

  1978年,通过10年多的探索和努力,沙棘长势良好,忙措、新巴、扎果等一个又一个村子的沙滩得到了治理,黄沙弥漫的隆子河谷逐步变成了一条沙棘林带,一个高寒地区的脆弱生态逐步实现了向良性生态的转变,也铸就了隆子“沙棘精神”。

  防沙固土工作一直坚持到朗宗退休。她的先进事迹传遍雅砻地区,她的精神一直激励着一代又一代隆子儿女。


图为2019年9月1日,山南市隆子县的沙棘林被世界纪录认证机构(WRCA)认证为“世界最大人工种植连片沙棘”

  自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山南市紧密结合党史学习教育目标要求,积极策划,对隆子“沙棘精神”进行了深入挖掘报道,在山南乃至西藏引起了强烈反响。

  连日来,山南市紧紧围绕弘扬“沙棘精神”这个重点,紧密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全面收集整理沙棘林资料,召开新闻通气会,邀请媒体寻访当年参与防沙治沙、植树的老同志,常年坚持防沙治沙植树的农牧民群众以及靠“绿色屏障”吃上“生态饭”的受益农牧民群众等,迅速有力地将隆子“沙棘精神”推向了全国,隆子县广大干部群众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甘于奉献、苦干实干的身影感动了高原大地。


图为护林员骑着摩托车巡逻护林


图为隆子县农牧民群众种植沙棘树


图为隆子县森林抚育项目


图为隆子县沙棘林防火隔离带


图为隆子县实施林草间作项目,在沙棘林间种植美国兰草

  一时之间,众多网友点赞如潮:“中国人的好日子都是奋斗出来的”“持续推进防沙治沙,努力建设美丽西藏”“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也要付诸于行动”“学习沙棘不惧风沙、不怕盐碱,只要有一口水就能活下来的精神”……留言恰如繁星点点,感人胸怀、励人奋进。

  据悉,山南市将继续加强经验总结、典型挖掘,以开设专题专栏形式,大力弘扬“列麦精神”“玉麦精神”“沙棘精神”“雅江治沙造林精神”等,全力营造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的浓厚舆论氛围。(中国西藏网 特约通讯员/曲杰)

(责编: 隋艺斐)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