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第46届会议“西藏脱贫攻坚和文化保护”云上边会举行
中国西藏网讯 3月9日,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第46届会议“西藏脱贫攻坚和文化保护”云上边会采用线上线下结合方式举行。线下主会场设在位于北京的中国藏学研究中心。来自境内外有关减贫和文化保护领域的专家学者参加了研讨。
会议由中国人权研究会、中国常驻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和瑞士其他国际组织代表团、中国西藏文化保护与发展协会、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共同主办,中国藏学研究中心承办。
图为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第46届会议“西藏脱贫攻坚和文化保护”云上边会线下主会场现场
与会8名专家学者作主旨发言,重点研讨交流了中国政府在西藏自治区大力开展脱贫攻坚、倾力保护和发展文化的实践经验,5名专家学者对主旨发言作评议。
专家们认为,西藏自治区是中国贫困发生率最高、贫困程度最深、扶贫成本最高、脱贫难度最大的区域。在中央关心、全国支持下,西藏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2019年底西藏自治区全区74个县的62.8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取得历史性成就,极大保障了各族群众生存权和发展权,特别是在精准脱贫中注重保护生态、发展文化,走出了符合实际的高质量发展道路。目前,西藏发展进入历史最好时期,西藏人权状况是历史上最好时期。西藏的脱贫攻坚实践,创造了减贫治理的样本,对于丰富和发展人类减贫事业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图为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第46届会议“西藏脱贫攻坚和文化保护”云上边会线下主会场现场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社会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扎洛指出,中国政府始终高度关注和支持西藏的减贫事业,针对西藏的深度贫困问题制定了一系列特殊扶持政策。他分享了社会经济所开展的“西藏农村的合作社发展对减贫的作用”研究成果,研究显示西藏坚持因地制宜,发展各类农村专业合作社,到2019年底,西藏共建立13726家农村专业合作社,16.5万个家庭加入合作社,通过整合资源,从事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曾经的贫困人口年均收入接近1万元,获得了显著提高。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社会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格桑卓玛表示,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和创造就业机会是西藏摆脱贫困最富有针对性的措施之一。自1985年开始西藏就对农牧民子女实行包吃、包住、包基本学习费用的“三包”政策,同时还发放助学金;在就业方面,自2016年以来,西藏累计转移贫困人口就业18.64万人,开展培训15.51万人。教育逐步增强了贫困人口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实现贫困人口的内源式发展,助益了西藏如期消除绝对贫困。今天的西藏,每个人的人生都有出彩的机会。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当代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肖杰认为,部分西方学者有关西藏的扶贫开发存在“强迫劳动”、西藏脱贫过程中的职业技能培训是“强制性”培训、西藏的现代化发展等同于“传统文化泯灭”的说法,完全违背事实、意识形态色彩浓厚。事实上,西藏的发展一直得到了中央政府的全力支持和国内发达地区的持续帮扶。1994年中央政府确定对口支援西藏政策以来,先后有60多个中央国家机关、18个省(市)和17家中央企业对西藏7地市开展对口支援。包括西藏在内的整个中国的脱贫攻坚不仅仅关乎减贫事业,更向世人表明,尊重本国实际、以人民为中心、各地区各民族相互扶持共同发展是人类社会不断走向繁荣的可行之路。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社会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杨涛表示,立足“西藏极具世界生态价值,但又生态脆弱和气候敏感”的特点,西藏始终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得益于中央的全力支持,实施了生态补偿、生态就业、生态产业、生态搬迁、改善人居环境等举措。例如,2019年,西藏用于草原、森林、湿地、野生动物肇事等领域的生态补偿就达到45.25亿元。西藏在脱贫攻坚实践中,找到了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有效路径,实现了精准脱贫与生态保护的协调融合。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当代研究所副研究员杨晓纯分享了“西藏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的研究成果。研究显示,在中央政府和社会有关方面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西藏贯彻落实国家各项文化领域政策法规,出台了多部地方法规、规章,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保护西藏的文物古迹、古籍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截至2020年6月,西藏自治区拥有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3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89项,传承人96人;西藏自治区级非遗代表作460项,传承人522人。西藏文化遗产保护的事实表明,和平解放70年来,西藏文化不仅得到迅速、全面的发展,并且在新时代焕发出了新的生机和活力,持续地丰富着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必将拥有更加美好广阔的前景。
尼泊尔阿尼哥协会主席萨尔波塔姆•什雷斯塔认为,中国政府致力于保护西藏传统文化,尊重西藏人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比如,《格萨尔王传》是著名的藏族民间文学作品,为民间歌手世代传唱,也衍生了不同版本,中国政府启动了一项收集所有不同版本的大型工程,收集完后出版的《格萨尔王传》成为了世界上最长的史诗。再比如,《甘珠尔》和《丹珠尔》是藏传佛教知识的海洋,经文卷帙浩繁,重刊更新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财力,但在中国政府的努力下,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完成了这项任务。萨尔波塔姆•什雷斯塔还谈到他在看的一部中国电视剧《山海情》,他说:“虽然它不是关于西藏本身的扶贫,但它很好地展示了中国东部发达地区如何在西部欠发达地区发展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台湾中国文化大学史学系林冠群教授认为,“就整个西藏历史长河而言,西藏正经历着一场翻天覆地的转变,那就是中国政府全力扶持西藏,改善西藏人民生活,建设西藏基础设施,为西藏人民解决长期以来所积累的积弊与困顿。其中最具有代表性,而且最令人动容的一项工作,就是为西藏脱贫。”“这世上只有最具赤诚的政府,才会为贫民做事,只有最具爱心的政府,才会为贫民服务。”
英国藏学学者罗布森博士在发言中讲述了自己与藏语言文化的不解之缘。上世纪50年代起,罗布森女士开始学习藏语文,接触西藏文化。90年代初,她师从于中国藏学研究中心长期致力于藏语方言研究、整理和保护工作的胡坦教授。受胡坦教授鼓励,她尝试用藏文翻译出版多部世界优秀文学作品,受到藏文读者欢迎。罗布森女士使用藏语文进行文学翻译创作,得益于中国政府致力于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化,是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生命力依然活跃的生动实例。
图为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第46届会议“西藏脱贫攻坚和文化保护”云上边会线下主会场现场
在主旨发言之外,研讨会还邀请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专家学者张云、王维强、冯智研究员和罗布扎西、拉先加副研究员对发言进行评议。他们表示,中外学者的发言以自身的调查研究为切入点,充分展示了西藏自治区在减贫脱贫、弘扬文化、保护生态、改善民生等方面的巨大成就,有助于世界更加客观真实、全面立体地了解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西藏。
图为中国藏学研究中心总干事、研究员郑堆进行会议总结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总干事、研究员郑堆主持会议并在会议总结中指出,与会专家展示和交流的研究成果,总结和分享了西藏自治区脱贫攻坚和文化保护的成功经验和生动案例,有利于深化国际藏学界有关研究共识,有助于澄清事实、让国际学界更好认清一些人攻击污蔑西藏自治区存在所谓“强迫劳动”“强制培训”“传统文化泯灭”的谎言,更好展现西藏自治区各族群众在中央关心、全国支持下,摆脱贫困生活、共创美好家园的真实情景。(中国西藏网 记者/刘莉 欧帆 图片由中国藏学研究中心提供)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列入联合国非遗名录的“藏医药浴法”究竟是什么?
11月28日,中国申报的“藏医药浴法——中国藏族有关生命健康和疾病防治的知识与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详细] -
三十年坚持治沙库布其模式降低京津冀风沙灾害联合国点赞
从一家小盐厂,发展成累计创造生态财富5000多亿元的上市集团,库布其治沙模式30年成果,不仅为中国的荒漠化地区带去脱贫致富希望,也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送上了中国“治沙智慧”。 [详细] -
专家:文创产业为藏文化传承发展提供更多可能
在7月13日于西南政法大学召开的“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第44届会议‘云上边会’:西藏社会发展与人权保障”国际研讨会上,他通过视频连线就藏族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与藏文化的传承发展的关联进行了解析。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