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评:建设网络强国 把握这几个舆论要“典”
近日《习近平关于网络强国论述摘编》在全国发行。其中许多论述是第一次公开发表。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疫情的叠加冲击双重挑战,在互联网成为意识形态工作的主战场和最前沿、国际舆论环境更趋错综复杂的当下,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论述,既为新时代网信事业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也为网上舆论工作“典”明要义。
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提高新闻舆论“四力”。随着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广泛普及,网络平台成为人们获取新闻信息、交流思想和共享知识的主流平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闻舆论工作是意识形态工作,要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高度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网络信息是跨国界流动的,要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开展网上舆论斗争,把握舆论引导的时度效。互联网在赋予广大公众更充分的表达权和话语权的同时,开放、便捷的网络传播语境,也滋生着非理性情绪表达、“泛娱乐化”甚至断章取义、颠倒黑白等舆论问题。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期间,一些西方媒体和西方政治人物将病毒称为“中国病毒”“武汉病毒”,利用互联网及社交媒体炮制、散布涉华负面舆论,关联台湾、香港、涉藏等多个议题,以“甩锅”方法鼓吹意识形态偏见,制造“信息瘟疫”。
面对这样的网上舆论攻击,我们如何应对?早在2016年,习近平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坚决制止和打击“利用网络鼓吹推翻国家政权,煽动宗教极端主义,宣扬民族分裂思想,教唆暴力恐怖活动”这样的行为,“决不能任其大行其道”。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2020年3月连续发推回击,质问美国“自我欺骗和抹黑有助于应对疫情吗?”面对重大国际事件,总书记强调的把握好网上舆论引导的“时、度、效”,既要抢占第一时间,及时发声;也要策略应对,避免过分反应;还要勇于担责,重在解决问题。平衡好“说”和“做”的关系应为题中应有之义。中国政府带领全国人民英勇抗疫的举措,不仅体现出“大国担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也为世界贡献了“中国方案”。合作抗疫的“东亚模式”正逐渐被全球认可。
运用网络了解民意,发挥舆论监督作用。“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这句名言出自东汉哲学家王充的《论衡·书解篇》,是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时引用的,大意是“知道房屋漏雨的人在房屋下,知道政治过失的人在民间”。
在如今的互联网时代,网络空间已成为广大而真实的“民间”,通过网络了解民意正成为新形势下的“群众路线”,这也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要学会通过网络走群众路线,经常上网看看,潜潜水、聊聊天、发发声,了解群众所思所愿,收集好想法好建议,积极回应网民关切、解疑释惑”这一要求的原因。为政者只有主动进入、融入这个民意空间,主动接受舆论的监督,才能切实做到“大人不华、君子务实”。(中国西藏网 记者 文/夏炎)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网评:点亮体育之光书写好冬奥之约的时代答卷
1月18日至2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北京、河北考察,并主持召开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筹办工作汇报会。[详细] -
网评:全球“战疫” 合作共赢才是人间正道
当今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日益紧密,人类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 [详细] -
网评:开创新格局进一步推进经济全球化促进世界经济复苏
“中国发展仍然是大家的机遇。中国的大门对世界始终是打开的,不会关上。开着门,世界能够进入中国,中国也才能走向世界。”[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