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新闻 > 原创

麋鹿传奇:曾为中国独有又从中国绝迹 而今恢复到8000多只

发布时间:2020-11-14 14:15:00来源: 中国西藏网

  斜阳停在树梢,温煦的暖意在广袤的湿地上铺开去,轻掠过如茵芳草,朦胧了摇曳芦花,揉碎在渠塘涟漪中泛起层层金波。

  一群麋鹿,悠然徜徉在水草林木间。

  它们是造物的杰作,披拂周身的橙红色夕照,随着结实矫健的筋骨的动作,流动起来,勾勒出轻盈空灵的剪影。

  目之所及,仿佛与吟唱“呦呦鹿鸣,食野之苹”的歌者并肩,穿过千载,遇见当年。

  这是长江之滨初冬静静上演的即景,这里是湖北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此趣古拙,似乎亘古恒常,从未改变。但在历史的烟云深处,其实藏着一个曲折的关于麋鹿的传奇故事。

  麋鹿,由于“角似鹿,面似马,蹄似牛,尾似驴”而被俗称为“四不像”,它是小说《封神演义》里姜子牙的坐骑,在许多中国古代著作中都曾被提及、记载。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麋鹿一直被视为吉祥的象征,代表着福禄寿喜中的“禄”和生命的循环不息。它曾是中国特有的动物,数量极为庞大。

  然而,由于大肆捕杀等原因,到1900年,中国的麋鹿仅存豢养在北京南苑皇家猎苑中的一小群。1900年秋,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将这最后一群麋鹿漂洋过海地掳到了欧洲,于是,麋鹿在中国绝迹。

  由于水土不服和饲养方式等原因,被掳走的麋鹿纷纷死去,麋鹿在世界范围内濒临灭绝。幸运的是,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英国的十一世贝福特公爵出重金收集了分散在欧洲各处仅存的18头麋鹿,并放养在了他的乌邦寺庄园内。这座占地12.1平方千米的庄园令麋鹿种群获得了繁衍的机会。据有关统计,到1914年,乌邦寺庄园里的麋鹿已有88头,到20世纪40年代,达到了200多头。

  后来,经过多方共同努力,十二世贝福特公爵同意了让麋鹿回到中国故乡的计划。1985年8月24日,22头麋鹿乘专机从英国回到北京南海子麋鹿苑。中国大地重现麋鹿的身影。

  但这距恢复中国麋鹿野生种群的目标仍很遥远。1986年8月14日,中国在江苏大丰建立了麋鹿保护区。1998年秋,江苏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将8头麋鹿放归自然,1999年3月,母鹿在野外顺利产仔,这是100年来,世界上第一头纯野生的麋鹿幼仔。此后的多次放归,令中国野生麋鹿种群不断加快恢复步伐。


图为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门 摄影:刘莉

  为实现中英两国政府签订的“麋鹿重引进中国协议”第二阶段目标——在麋鹿原生地恢复野生种群,并保护其赖以生存的湿地生态环境,1991年11月,占地1567公顷的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立。

  保护区所在的湖北省石首市长江北岸天鹅洲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土地肥沃、水草丰盛,非常适合麋鹿生活。1993年后,从北京南海子麋鹿苑相继引入的3批94头麋鹿,目前已发展到1600余头。由于保护区在麋鹿引种扩群、科研保护、科普宣教、恢复野生种群等方面成绩突出,石首市被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授予“中国麋鹿之乡”称号。

  有趣的是,回到了故乡的麋鹿,展现出了许多令人们始料未及的潜能。

  据保护区工作人员介绍,1998年长江流域遭遇严重洪水灾害,洪水淹没了保护区。正当大家担心洪水中麋鹿的安危,克服各种困难天天驾船给90头躲到高地上的麋鹿喂食时,其中34头麋鹿中的“战斗鹿”的举动震惊了所有人:11头向东渡过洪水,到了石首小河口镇杨坡坦村附近;18头横渡长江,到了石首东升镇三合垸一带;5头游到三合垸一带又顺着江水朝南游,到了湖南岳阳境内的东洞庭湖附近。

  更令人意外的是,能在特大洪水中横渡长江逃跑的这34头“战斗鹿”,也许是体质格外强壮,彻底野生之后表现出了非凡的繁殖能力:到2018年,它们已经发展成了600多头的大群。最终,在湖北和湖南形成了保护区、江北杨波坦、兔儿洲及江南三合垸、湖南洞庭湖4个麋鹿野生种群的格局。

  惊吓变惊喜,但也有烦恼。腿脚利落的麋鹿们自在游荡,在湖北、湖南与当地农民打起了“游击”,今天啃麦苗,明天啃玉米,人来了就跑,人不过来它们吃完了还在地里打滚,弄坏无数庄稼。人们对它们又爱又气,追又追不上,打又打不得,毫无办法。在人鹿斗智斗勇的过程中,为了保护好麋鹿,各地都形成了野生麋鹿造成农损的赔偿规则。


图为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的麋鹿群 摄影:刘莉

  在人们的“宠溺”下,好消息不断传来:今年11月,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公布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已在北京南海子、江苏大丰、湖北石首分别建立了3大麋鹿保护种群,数量已突破8000只。以麋鹿为代表的我国特有物种种群扩大呈现良好态势,充分说明我国濒危物种拯救与保护工作成效显著。(中国西藏网 记者/刘莉 文中未署名图片由石首市融媒体中心提供)

(责编: 李文治)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