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新闻 > 原创

西藏察隅旅游资源探秘:上察隅镇珞巴民俗村

发布时间:2020-10-02 13:27:00来源: 中国西藏网

  中国西藏网讯上察隅镇位于西藏自治区林芝市察隅县西南部,察隅河西支贡日嘎布曲的中部,岗日嘎布山脉东南部,距察隅县城区120公里,是察隅县的边境乡镇之一,边境线长120余公里,全镇总面积4300平方公里。


图为美丽的西藏自治区林芝市察隅县上察隅镇珞巴民俗村

  上察隅镇平均海拔1900米,地形复杂,低海拔地带,属温带气候,年降雨量丰富。有贡日嘎布曲支流阿扎河过境,林业资源、矿产资源、林下资源、水资源丰富。有着分布广阔的原始森林,漫山遍野的奇花异草,蓝黑而茂密的森林尽头是皑皑的雪峰,不时有巨大而晶莹的冰川随着沟谷延伸,突破雪线深入森林。


图为正在制作传统织物的珞巴族妇女

  上察隅镇地理位置特殊资源丰富,人文自然景观壮观。全镇旅游景点有阿扎千年冰川、米古檀香木、西巴民俗村、桑巴亚中原始森林、布宗温泉、木碗手工艺术品等。


图为美丽的西巴村民居

  在上察隅镇文化站站长格次的带领下,我们首先来到西巴民俗村。西巴村为珞巴族聚居村,是察隅县唯一的珞巴民族村,每家每户院落宽阔、整洁,都竖立着一面红艳艳的国旗,成为边境村的一大特色。2020年8月,全村共18户63人,党员19人,劳力31人。


图为材质环保有特色的西巴村大门

  在历史上,珞巴族各部落一直处于原始的刀耕火种状态,1950年解放军进入察隅,珞巴族与全国各兄弟民族一道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图为西巴村布局示意图

  珞巴族由于长期散居在喜马拉雅南麓沟深谷长的深山峡谷之间,缺乏与外界的交流,这种与世隔绝的生活状态也使珞巴族一直保持着原始的人文状态,被国内外研究者称之为人类文化学的“活化石”。珞巴族有语言没有文字,其文化传承主要靠口述。上世纪80年代,散居于察隅县各村的珞巴族人,响应国家建设边疆,固边守边的号召,聚居于西巴村。


图为西巴村获得的众多荣誉

  1952年,珞巴族代表赤基米利随西藏代表团来到首都北京,受到毛主席、 刘少奇等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2012年,西巴村金建当选为十八大党代表,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图为西巴村民俗展厅展品

  为了更好的展示珞巴族传统文化,如今,在驻村工作队的支持下,西巴村建起了西巴民俗展厅,将珞巴族的历史、民歌、传统服饰、劳动用具等集中展示在一起,供游客参观。


图为西巴村村民种植的水稻正处在灌浆期

  珞巴族民歌《山间珞巴最勤劳》中唱道:“鸟儿唱得欢,是因为林子密,鱼儿游得快是因为河水清,稻谷满山岗是因为珞巴最勤劳。”珞巴族人能歌善舞,在生产生活过程中,创作出很多优美的民歌,表达他们对良好品德的歌颂,对辛勤劳动的赞美,对美好爱情的追求。

  近些年,西巴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干部对我们说:“援藏干部把我们村的桥修好了,路通了,我们可以走出去了,在家搞种植,发展旅游也有基础了。”


图为西巴村茁壮生长的铁皮石斛

  在援藏干部的帮助下,西巴村成功引进了铁皮石斛等高附加值中药材种植。铁皮石斛有“救命仙草”“植物黄金”之称,是一种具有极高药用价值的名贵中药材,人工种植铁皮石斛利润丰厚。


图为西巴村村民种植的玉米

  在勤劳的西巴村人努力下,水稻、玉米、铁皮石斛等等丰收在望。来到田地,眼前是一片片绿油油的稻田,绿得耀眼,绿得醉人,稻田的尽头是错落有致的座座新屋,远处山峦叠嶂,紫气升腾,弥漫开来……,能看到游客在此拍照、戏耍。令我惊奇的是这里的每一株玉米结的都是实实在在的双苞。“每亩能产一千五六百斤干玉米”,一位村民告诉记者,以前村里种的老品种玉米株杆又矮又小,一亩只能产三四百斤。如今的双苞玉米是原村委会主任金建从内地引进的新品种,如今已在全村种植推广。 

  在村两委的带领下,如今的西巴村人均收入达1.2万余元,是上察隅镇首个万元村,村集体存款突破30万元,整个村庄环境整洁、家庭和睦、邻里和谐,宛如一幅恬静温馨、美丽清新的田园画卷。(中国西藏网 通讯员/邵东升)

(责编: 郭爽)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