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康藏:学者杨嘉铭先生的点滴追忆
图中左二为杨嘉铭先生
2020年年初,正是神州大地举国抗击疫情之际,我们见证了太多的牺牲与不舍。藏历新年之际,突然惊闻康藏研究专家杨嘉铭教授因病去世。笔者震惊之际,陷入对于先生的无限追思缅怀。先生的音容笑貌,一如这寒冬的早春讯息,让我们对于先生的回忆愈发真切,愈发不舍。
我对于杨嘉铭先生早期的认识,更多停留在先生在康藏研究方面的突出贡献,感受到先生在康藏历史、建筑、唐卡、格萨尔说唱艺术、藏羌工艺方面的诸多成果。这些成果包括先生对于木雅历史起源的解读、雕楼建筑功能、噶玛噶孜唐卡绘画流派、格萨尔石刻与图像艺术、藏羌面具与刺绣艺术等。这些成果对于我们重新认识康藏文化对于“汉藏走廊”地带的文化形塑及其特殊文化艺术价值,有着重要的启迪作用。其中包括先生基于对德格印经院的多次调研,强调民族文献对开展民族史研究的指导意义;先生基于雕楼及康藏画派研究,对于汉藏文化交流的深入研究;先生基于格萨尔研究的多年经验,提倡的图文互证;先生基于藏羌面具与刺绣艺术研究,提出的族群互动理论等。
随着先生进入我院民俗学硕士点及博物馆工作,笔者也开始与先生有了更多的交流机会。此时,更能感受到先生对于晚辈学人的提携与帮助。先生不止一次向我提及希望我加强藏语文学习,理解藏文化的文明体系及其大小五明文化的整体性。同时,也鼓励我“以西学为参照,以民族文化为本源,以实地调研为证据”的三段求证法,先生更是强调“大胆地假设,小心地求证”的求索精神。后来笔者有幸参与先生主持的格萨尔图像文化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团队,与先生有了更多促膝而谈的机会。
先生多次谈及早年由于家庭原因,无法接受学校教育。自己通过刻苦自学,学习掌握文化知识,荣获四川省职工自学成材一等奖。先生的学术生涯主要可以分为三个主要阶段:
先生在早期担任康定师专藏研室主任期间,行程遍及甘孜州十八个县,著作《甘孜藏族自治州民族志》《甘孜州稳定与发展研究》获省级二、三等奖,与国外专家合作的《中国四川西部藏传佛教寺院》获瑞士劳力士荣誉奖等。
先生在调入西南民族大学以后,出版专著20余部,一些代表性著作包括《德格印经院》《西藏建筑的历史文化》《西藏绘画艺术欣赏》《世界屋脊的面具文化》等。这些著作在国内外藏学界都取得了一定的反响。
先生后期的一项主要学术贡献在于格萨尔图像文化与数字化整理的研究工作。先生通过格萨尔文化系统的概念,强调在文本和说唱艺人的基础研究之上,加强格萨尔图像文化的整体性与互证性研究。此外,先生基于多年的田野经验,结合实际,提出了“拉网法”“联系法”及“现代技术手段”三结合的田野调查方法。
先生曾谈到,几十年研究之路,最重要的就是坚守信念与孜孜不倦。先生个人欣慰于参与康定师专的筹建,培养了大批少数民族干部,同时对于藏文化的传承发展尽到了自己的责任。正是由于早年的艰苦求学经历,中年行走康藏的孜孜不倦,晚年醉心于格萨尔研究的坚定信念,使得先生以超乎于常人的勇气与胆识,在康藏研究上留下了浓烈的篇章。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杨嘉铭先生一路走好!(中国西藏网 文/杨公卫 作者系西南民族大学民族研究院副研究员)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为西藏文化传播与发展默默耕耘的学者
徐宗威先生为保护和传承西藏建筑文化这一宝贵的人类文化遗产,主持编写的《西藏古建筑》,已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详细] -
专家学者评读平措扎西新书《寻迹——在珠穆朗玛峰脚下》
“当我用粗粝的方言,引荐故乡日喀则时,常常感到力不从心,就像家中有丰富的食材,却做不出让客人满意的饭菜。”11月20日,平措扎西文化散文《寻迹——在珠穆朗玛峰脚下》研讨会在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召开。 [详细] -
喜饶尼玛:《中国西藏》是藏族历史学者一个很好的平台
“时间真快,今年《中国西藏》杂志已经创刊30周年了,我也算是见证者之一了。”[详细] -
20余位中外知名学者齐聚中华文化学院共议“中华文明与中国道路”
11月1日,中华文化学院(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和库恩基金会主办的“中华文明与中国道路”学术论坛在京举行。[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