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bet.cn
home

四川甘孜:“吐槽大会”治好“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政府送小康”的“懒病”

发布时间: 2019-07-19 12:55:00 来源: 中国西藏网

  中国西藏网讯 “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政府送小康”,这种“懒妇”思想,是很多人脱贫路上的绊脚石。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理塘县甲洼镇俄曲村,30多岁的四郎拥章就曾是这样一位“懒妇”,是村里脱贫致富的“后进典型”。

  “30多岁,整天无所事事。一到饭点,就去邻居家蹭饭。”说起过去的四郎拥章,俄曲村第一书记朱茂伟摇头叹气,“不种地、不打工,整天找不到人”。

  但谁也没想到,四郎拥章的“懒病”在今年6月“痊愈了”。


图为理塘县甲洼镇俄曲村道德评议会现场

  去年,俄曲村组织村民为四郎拥章召开了一次会议。会上,第一书记、村干部和村民代表共20多人,一一列举四郎拥章的种种懒惰行为,帮助她认清自己的问题。这场集体“吐槽”,让这位妇女红了脸。评议结束后,四郎拥章只说了五个字:“我错了,我改!”

  在会上指出问题的第一书记、村干部和党员,都是俄曲村“道德评议委员会”成员。在理塘县甲洼镇的7个行政村都建有这样的委员会,委员均是村里品行端正、德高望重的党员。

  回忆起被评议的情景,四郎拥章有些不好意思。“委员们轮流批评我,说我好吃懒做。还将照片和资料贴到曝光栏公示,你说我能不觉得丢人吗?”这次会议后,四郎拥章真正下决心治好“懒病”。

  俄曲村的这一举措,来自理塘县甲洼镇2019年开展的“群众说、乡贤论、榜上亮”道德评议活动。该活动针对脱贫攻坚中出现的一些群众自我发展意识不强,甘当贫困户等现象,将扶贫与新民风建设相结合,着力改变村风民风,激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甲洼镇党委书记尼玛泽仁说,村里每半年开展一次道德评议会,通过帮教转化后进典型和树立正面典型在群众心中实现“警钟长鸣”,有效激发了村民积极性。


图为贫困户麦珠清洗刚采摘的萝卜

  “一些缺乏内生动力的懒人,过几年还得返贫”,甲洼镇镇长格绒次乃说,随着扶贫工作的纵深推进,部分群众“等、要、靠”的消极思想开始滋生。“我们一方面对后进典型‘揭短亮丑’、帮教转化;同时树立正面典型,激发群众干事斗志。”例如,在甲洼镇东珠村,村民们推举出一位自立自强、脱贫致富的正面典型——60岁的麦珠,麦珠是一位肢体三级伤残的残疾人。

  每天,麦珠都下地照看3亩黑青稞,还要为在玛吉阿米花园农庄务工的丈夫阿珍和在蘑菇基地务工的弟弟泽仁扎西做饭。2019年麦珠家5口人年收入6万多元。她也因此被评为村里的“先进典型”。“如果不干活,靠政府救济也能活。但是那和靠自己双手奋斗出来的日子不一样。我努力就想让家人过好日子。”贫困户麦珠说。


图为东珠村贫困户扎西泽仁在香菇基地务工

  “曝光栏是这项工作的措施和平台,并非目的。在搜罗线索中,发现好吃懒做、不孝不敬的,我们随时进行帮助教育。能及时转化的,就不进行集体开会评议。”甲洼镇宣传专干扎西曲批说。

  截至目前,理塘县甲洼镇7个村累计开展道德评议7场次,帮教转化“等靠要闹”典型3例,树立自强自立正面典型8例,130多户群众主动退出贫困户。

  如今的四郎拥章衣着整洁,主动在玛吉阿米花园农庄打工。“过去一年才赚2000元,现在每月就能赚3000块钱。养家糊口靠自己、靠劳动,才有里有面。”四郎拥章说。(中国西藏网 通讯员/扎西曲批)


图为甲洼镇俄曲村四郎拥章在花园农庄务工

  

(责编: 郭爽 )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