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9日是第七个中国医师节,宋立君和王丽这对“85后”医生夫妻,还是像往年一样在岗位上度过节日。
宋立君是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消化科医生,每日奔波在病房、内镜室、门诊和会诊一线。在同一所医院工作的王丽,是一名心血管内科医生,面对的是 “急、危、重”的心血管疾病病人,门诊、介入治疗、夜班间的循环往复是她的日常。
上图:8月18日,宋立君在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水西院区)坐诊。下图:8月16日,王丽在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水西院区)坐诊。新华社记者 李然 摄
他们从校园爱情出发,携手走到工作一线。“所以更能够互相理解,也最喜欢讨论医学。”性格开朗的王丽这样形容两人的相处。
对于这对医生夫妻来说,日常工作中总会遇到病患突如其来的急危重症。“接到电话、拿起钥匙、冲出家门……工作这些年,每当这种时候,我们彼此已经不需要任何解释。”宋立君说。
8月15日,王丽在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复康路院区)给病人做手术。新华社记者 李然 摄
不久前的一个深夜,宋立君接到值班医生的紧急求助电话,一名患者大量呕血生命垂危。当时王丽正在医院值夜班,宋立君只好把儿子交给母亲后火速赶往医院。
“情况紧急,根本来不及多想,只知道每一秒都可能决定患者的生死。”宋立君说,经检查,当时患者肝硬化伴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好在及时实施内镜下止血治疗,才挽救了患者的生命。
对王丽来说,这样的突发状况更多,“心血管疾病的紧急情况常常让我们时刻处于‘备战状态’,只要患者有需要,我们就必须第一时间赶到。”王丽说,虽然很辛苦,但看到患者转危为安,总会想起学医时许下的誓言。
8月16日,宋立君(右)在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复康路院区)给病人做无痛胃镜检查。新华社记者 李然 摄
对这对医生夫妻而言,需要面对惊心动魄的生死搏斗,更需要用精湛的医术游走于微毫之间。
“科技改变着医疗,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学习。”王丽说,心血管疾病有发病急、病情险、死亡率高等特点,所以医生也需要不断地学习、更新知识,给病人带来更好、更多的治疗手段。就像以前治疗高血压大多都是依赖药物,而如今一些难治性高血压或难以耐受降压药物治疗的患者,已经实现了通过导管介入的治疗方法降低血压。
左图:8月18日,宋立君在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水西院区)坐诊。右图:8月16日,王丽在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水西院区)坐诊。新华社记者 李然 摄
为了进一步提升自己的临床和科研水平,2023年,王丽前往国外研修学习。“每天都有大量的科研工作要完成,因为时差,能和家人聊天的时间寥寥。”身处异乡的王丽,因为有丈夫的默默支持,才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临床和科研工作中。
今年7月,王丽回到天津,时差还没倒好,便应西藏昌都的邀请,前往当地的基层医院科室带教。“我们克服高原反应,在昌都市卡若区进行义诊,解答大家关于心血管疾病相关的疑问。当看到老乡们笑着给我们竖大拇指时,心里暖极了。”王丽微笑着说。
8月15日,王丽在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复康路院区)做术前准备。新华社记者 李然 摄
当问到这对夫妻今年医师节的愿望时,王丽说,想在职业生涯中,帮到更多的患者。
她也的确是这样做的。除了工作中兢兢业业外,随着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医生将科普阵地搬上网络,王丽也利用闲暇时间,通过短视频的方式为网友进行医学科普。眼下,她已经有了近1万名粉丝。
“工作中,希望救死扶伤,很好地对待每一位来看病的病人。业余,希望用专业知识帮助更多病人解决问题。”王丽说。
8月18日,宋立君(左)和王丽(右)带着孩子在天津市水西公园内散步。新华社记者 李然 摄
一旁的宋立君有另一个愿望。
因为排班不同加上工作繁忙,夫妻俩经常会“错峰出行”,同在医院也很少能够碰面。他们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留给了患者,却忽略了家庭和孩子。
“希望中午一起在食堂吃个饭,一起度过这个节日,然后再奔赴各自‘守护生命’的使命。”宋立君说。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