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bet.cn
home

以文汇人 以文通心——在皖台湾教师的追梦心声

发布时间: 2024-09-10 18:49:00 来源: 新华网

  九月皖南,朦胧晨雾缭绕白墙黛瓦间。62岁的沈孟湄早早迈进教室,开启一天的教学生活。一口自带“萌点”的“台湾腔”,让台下学生听得有滋有味。

  “是什么让我穿越海峡来到大陆教书?答案就两个字:热爱。”从台湾广电节目主持人、杂志副总编,到“登陆”三尺讲台,如今就职于安徽省池州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的沈孟湄如是解读她的“职业新跨越”。

  城市文化是沈孟湄的主要研究方向。选择池州这座历史古城,被她视为“与后半生职业生涯一拍即合”的追梦之旅。

  地处皖南地区的池州市,坐拥群山环抱、绿水穿城的优越自然禀赋,素有“一城山水满城诗”的美誉。

  历史上,李白、杜牧和岳飞等文人墨客都曾在池州留下佳作名篇。“水如一匹练,此地即平天”等耳熟能详的诗词名句,是两岸同胞共同的文化记忆。

  “我喜爱诗词,闲来也会写几首。浓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徽州文化,这是在台湾执教体悟不到的,也让我萌生到大陆教书与生活的念头。”沈孟湄说。

  她说,更为重要的是,在池州绿水青山间,找寻到了“熟悉与亲切”。

  沈孟湄是台湾南投县人,她常用“城市公园”形容家乡。“这里跟我的老家很像,满目皆春。”

  她还补充说,台湾有不少大陆各地的小吃餐馆,之前常约三两好友去尝鲜,因此来到安徽并无家人担心的“生活磨合期”。“这两年,还认识了很多在皖发展的台商和十余位在池州任职的台湾教师,我们组团去过湖南、新疆等地旅游,一切都很美好。”

  今年是沈孟湄来到池州的第六年,期间发表了十多篇关于池州城市文化的学术文章,从带学生做研究到“传帮带”青年教师,她已成为学院的学科带头人之一。她还记得,从在台湾收到池州学院发布的人才引进邀请,到决心辞职开启“登陆”生活,自己只用了短短3个月时间。

  “其实向往的种子在2015年就已萌芽。”沈孟湄告诉记者,彼时作为带队老师,她和四五位台湾学生一同到中山大学、暨南大学访学,切身感受到大陆高校完备的设施配置、齐全的学科设置以及开阔的校园环境。

  “在教学环境之外,我能明显感受到两岸青年因天然的亲近性而产生的好奇、温情与热忱。”她说,人亲、土地亲、语言亲,面对面的交流永远最真实。

  两岸同文同种,共同的文化积淀与传承是联结两岸同胞的根基。“文教交流是两岸融合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台湾教师在大陆任教是非常好的交流方式。”沈孟湄认为,台湾教师作为高知识群体,可以更客观看待大陆经济社会发展,了解大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等。

  在沈孟湄看来,大陆对教育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投入,让台湾教师们坚定了长期扎根大陆的信心。

  她举例说,池州学院办理了医疗保险,并提供“拎包入住”的公寓单间,从打印机、电脑,到生活用品等,一应俱全。

  “大陆同台湾分享发展机遇、增进同胞福祉的善意与诚意,我们真切感受到了。”她说。

  在沈孟湄办公桌的显眼位置,除了悬挂的一封封来自学生们的祝福贺卡、各地旅游“打卡”照,还有一沓厚厚的荣誉证书:优秀教学质量奖、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参赛证书、安徽省大学生原创文学新星大赛奖状……

  她将这些追梦路上的“绽放”归功于“大陆味”和“台湾风”融合相通。沈孟湄如数家珍向记者讲述诸多细节:将台湾媒体行业工作经验与实操案例放入“视听语言”“传播学概论”等理论课中,帮助学生更好理解知识点;为提炼“池州城市IP”,她与学生们实地考察十多处地标并梳理报告等。

  “我觉得中国文化中最美的字就是‘融’。”沈孟湄说,两岸同胞携手圆梦、彼此融合,就能让中华文脉得以传承。

  作为师者、学者、文化传播者,沈孟湄坦言未设“退休时间线”,而是期待能有更多时间深耕“快乐事业”——在将日用而不觉的中华文脉娓娓道来过程中,收获找寻中华文化记忆的获得感、荣誉感,这是“幸福且快乐的”。

(责编: 周晴晴 )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