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bet.cn
home

从“白碱滩”到“鱼虾塘” 沙漠边缘飘“鲜”香 生态富民闯出乡村振兴新路

发布时间: 2025-08-06 14:23:00 来源: 央视网

  央视网消息: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的新疆于田县,曾经泛着白碱的荒芜土地上,如今荡漾着连片碧波,南美白对虾、中华绒螯蟹、草鱼等在这里欢行畅游。当地通过创新“海鲜陆养”模式,不仅让沙漠周边的百姓吃上了“家门口的海鲜”,更是走出一条生态治理与富民增收的新路径。

  这两天,在于田县的养殖基地里,工作人员穿着防水服下塘赶鱼,随着吊车的拉升,银鳞闪烁的鱼群浮出水面。养殖基地负责人表示,1240亩的盐碱地建成43个养殖池塘,主要养殖的品种有草鱼、南美白对虾、中华绒螯蟹、小龙虾等十多个品种,销售到周边县市,甚至到西藏、青海等地区。

  于田县养殖基地位于于田县十万亩盐碱地治理项目核心区,也是和田地区最大的水产养殖生产基地。通过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塔里木大学等机构的技术合作,目前,基地年产四大家鱼800多吨、南美白对虾15吨、中华绒螯蟹10吨,“沙漠海鲜”成了市场抢手货。

  不过,沙漠“育鲜”之路并非一帆风顺,苗种难题曾是长期制约发展的瓶颈。当地所用苗种多从东部沿海空运而来,不仅运输时间长导致苗种体质差,且沿海水环境与当地盐碱水质差异显著,双重因素使得苗种死亡率居高。为此,基地新建700平米的温室大棚,棚内2个8米直径蓄水桶与6个5米直径养殖桶构成专门的“驯化车间”。

  专家表示,有了工厂化的育苗车间,一方面可以对东部空运而来的苗种进行耐盐碱驯化;其次,还可以借助室内稳定的养殖环境,培育大规格的苗种,使得放到池塘里面养殖的苗成活率可以大大提高。

  产业兴不仅带来了味蕾上的满足,更是让周边群众有了增收致富的新路子,昔日的农民变身“水产技工”,日子越过越有奔头。

  从“白碱滩”到“鱼虾塘”,于田县的“海鲜陆养”模式不仅让沙漠边缘飘起“鲜”香,更以科技为笔、生态为墨,在盐碱地上续写着生态与富民的新篇章。

(责编: 郭爽 )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