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咨询、就业创业补贴、就业创业讲座……赣州市大学生青年创业园的‘精准滴灌’,为我们毕业生就业创业提供了强劲动力。”赣州市乐诚人才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赖恒财的话语中,满是对未来的憧憬。
近年来,赣州市深入实施就业优先和人才强市战略,聚焦平台搭建、服务优化、创业扶持、人才培育等环节,靶向发力,推动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
搭平台 拓宽渠道添动能
日前,龙南市在江西理工大学(三江校区)举办“才聚龙南·共创未来”人才招聘会,通过“双招双引”推介会、直播推介等活动推介龙南。30家用人单位提供420余个就业岗位,吸引众多毕业生参与。其中,直播推介活动吸引了超230万人次在线观看互动。这是赣州市充分发挥“5+2就业之家”作用,搭建供需对接“桥梁”的生动实践。
今年以来,赣州市依托各级各类就业之家,不断强化政校企协同,联动高校高频次举办校园专场招聘,组织主导产业企业进校园开展小型招聘及宣讲,组织大学生入企参观和现场面试活动,持续搭建高效对接平台。目前,赣州市共举办高校毕业生现场招聘活动45场,吸引2178家企业提供岗位7.22万个,服务求职毕业生超5万人次。
优服务 精准滴灌强支撑
“这里不仅可以免费住宿,还有工作人员一对一为我提供政策咨询、岗位推介、面试辅导等就业服务。”在赣州市青年就业之家,来自大连的高校毕业生小田激动地说。
赣州市青年就业之家自今年5月正式运营以来,AI模拟面试已帮助众多应届高校毕业生快速积累经验、锻炼心理、提升能力。
赣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服务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既要搭好对接平台,更要做好满意服务。”
近年来,赣州市推行“行业分区+精准推介”模式,组织“名企面对面”宣讲,促进人岗精准对接;建立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帮扶台账,提供1次政策宣介、1次职业指导、3次岗位推荐、1次技能培训或就业见习机会的“1131就业服务”;实施基层就业岗位补贴政策,毕业两年内的江西户籍或从江西省内高校毕业的毕业生,到市内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就业,签订一年以上劳动合同并按规定缴纳社保的,每人每月补助1000元,最长可补12个月;2022年至2024年,赣州市共为2535人次高校毕业生发放生活补贴1925.9万元,为2648名高校毕业生发放一次性求职交通补贴98.68万元,以“真金白银”支持毕业生扎根基层、服务家乡。
助创业 筑巢引凤激活力
赣南师范大学科技学院的廖远伟,在课堂上被影音叙事力量所震撼,萌生创业梦。临近毕业,他得知赣州市大学生青年创业园免租等优质服务,果断选择入驻并创立赣州禾帆文化传媒有限公司。“选择创业园,就是选择新机遇。”廖远伟的心声道出了高校毕业生创业的选择。
据了解,打造赣州市大学生青年创业园,为高校毕业生等创业者提供一条龙创业服务,正是赣州市助力高校毕业生来赣留赣成就梦想的核心载体。目前,赣州市建有创业孵化基地48家,入驻创业实体2500余个,带动高校毕业生等群体就业1.99万人。
为进一步促进创业带动就业,赣州市对标深圳规则规制改革,推出建立初创群体“创业免租金”服务保障机制,通过创业场地租金“零费用”、注册登记“零跑腿”、培训交流“零距离”,进一步降低创业成本,优化创业服务,激发创业活力,吸引更多人才来赣州就业创业。
“真金白银”持续点燃就业创业新引擎。据了解,毕业2年内,在赣州市首次创业的高校毕业生,可获得一次性创业补贴5000元/人;个人创业担保贷款最高30万元,小微企业创业担保贷款最高不超过600万元;推出市场信用担保模式业务为个人创业者提供担保增信,今年以来,全市通过市场信用担保模式为53名创业者共发放贷款1289万元,平均增信额度达8.6万元。
提技能 产教融合育工匠
在赣州市电子信息产业高技能人才培训共建共享基地,来自赣州职业技术学院的黄同学难掩兴奋地说:“培训让我初步掌握了鸿蒙开发技能,为我加入华为生态链企业打开了一扇大门。”
黄同学的收获,得益于赣州将人才培育工作视为破解发展瓶颈的“关键密钥”,扎实推进高校毕业生职业技能培训,为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
南康区省级家具产业高技能人才实训基地采用“1+N”培训模式,已累计培训技能人才4734人次,涵盖实木家具、软体家具等方向;章贡区数字产业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形成“院校输送+基地培育+产业承接”的完整闭环,培训学员3966人……
“搭建高能级产教融合平台,引入头部企业资源,构建‘育训荐用’闭环,让高校毕业生的知识储备与产业前沿需求无缝对接,从毕业到上岗的零距离跨越。”赣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相关负责人说。
从招聘会现场的人潮涌动到校企合作的精准对接,从创业园里的键盘敲击到培训基地的机器轰鸣……一系列靶向发力的务实举措,正源源不断地为赣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的青春动能和创新活力,人才与城市的双向奔赴,书写着“十万英才聚赣南”的壮美篇章。(陈 静 刘安邦)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