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谈|融入“一带一路”,描绘好新时代西藏发展新画卷
中国西藏网讯 西藏,是“世界屋脊”,是“地球第三极”,一直备受国内外关注。王东红,一位“80后”学者,目前是陕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陕西师范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同时也是西藏民族大学南亚研究所兼职研究员,曾对“一带一路”中的西藏作过深入研究。
图为2017年王东红在中尼智库研讨会上发言。图片由王东红提供
历史·开放
追溯千年历史,吐蕃王朝以前的“麝香之路”、吐蕃时期及唐代开辟的“尼婆罗道”(藏尼古道或蕃尼古道)和“唐蕃古道”以及与中亚、西亚连接的“食盐之路”或吐蕃中道,唐宋之际至明清繁盛的陕康藏、滇藏茶马古道,到新中国成立前又逐渐形成的亚东口岸和诸多民间通道,乃至改革开放后建设的吉隆、普兰、日屋等口岸。
“这些史实无一不昭示着西藏对‘开放’的注重。”王东红认为,自2007年起,备受国内外关注的‘中国西藏发展论坛’已连续举办六届,论坛为国内外公众了解一个全面、真实、立体的西藏,探索探讨西藏可持续发展新路子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图为首航航班座位上的尼泊尔国宝“独角犀”玩偶。图片来源:中新网
地位·重要
“西藏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6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向‘2019 中国西藏发展论坛’发来贺信强调,西藏地处青藏高原腹地,是中国的一个重要边疆民族地区,是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重要的中华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地、重要的世界旅游目的地。”王东红解释道,“不仅如此,早在解放初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军西藏’和‘经营西藏’就开始依据西藏实际而展开。2013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更是从治国、治边、稳藏三个相互联结的范畴论及了西藏工作在党和国家战略中的重要位置。如今,西藏被定位为‘两屏两区五地一通道一前沿’(即重要的国家安全屏障和生态安全屏障;国家重要的公共服务均等化示范区和民族团结模范区;重要的战略资源储备基地、重要的高原特色农产品基地、重要的中华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和传承地、重要的世界旅游目的地和重要的清洁能源基地;面向南亚开放大通道;我国同西方敌对势力和境内外敌对势力、分裂势力斗争的前沿)。所以说,在一定程度上,西藏工作直接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局、中华民族长远生存发展、国家安全和领土完整、我国国家形象和国际环境紧密相关。”
图为“2019 中国西藏发展论坛”开幕式现场。 摄影:赵耀
交汇·带与路
“西藏自治区现在是中国沿边地区开发开放的重点区域,是西南国际经济合作圈—环喜马拉雅经济合作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拉萨和日喀则各是国家级和区域级流通节点城市。它与克什米尔地区以及尼泊尔、不丹、印度、缅甸等国接壤,国境线长约4000多公里。它还同新疆、青海、云南、四川相邻,既是我国走出去的重要地区,也是连接国内其他地区的重要枢纽。”
王东红认为,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中,中国西藏所靠近的南亚是“带”与“路”的交汇处,人口、经济等特点也决定其是“一带一路”的重要方向、重点区域和合作伙伴。“所以,既可以借此对接印度、尼泊尔等他国和地区相关发展战略,也可以促进西藏等西部地区的发展。”
法宝 双向开放
在2018年的博鳌亚洲论坛开幕式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也是西藏发展不断取得新成就的重要法宝。
中国共产党自西藏和平解放以来已为进出藏修建了多条多维通道。王东红认为,当代西藏推进长足发展和长治久安,必须搭好“便车”,发挥自身优势,加强对内和对外双向开放。南亚大通道建设是中国共产党治藏方略的实践化,是“一带一路”在西藏的具体化,给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新的重大机遇。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西藏民主改革60周年。王东红表示,“一带一路”同西藏的改革开放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唯有积极融入‘一带一路’,不断扩大对外开放、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才能描绘好新时代西藏发展新画卷。”(中国西藏网 记者/王茜)
-
“海归”医生顾虹:15年坚守 在雪域高原架起心灵彩虹
近日,根据北京安贞医院小儿心内科医生顾虹、北京援藏医疗队及其他行业援藏干部的先进事迹创作而成,讲述援藏医生救助西藏先心病患儿故事的评剧2019版《藏地彩虹》在全国地方戏演出中心全新亮相。[详细] -
用“心”做事业,梦想不应因身体的残障而失去色彩
在拉萨,有一位坐在轮椅上的创业明星,他不仅自己创业成功,还带动了很多残疾人创业就业。[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