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戈壁荒滩,今日现代田园;曾经闲置资源,如今绿色宝库。在西藏山南,一场深刻的产业变革正在上演。通过引进现代企业、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推动清洁能源,山南不仅实现了产业兴旺、生态改善,更让当地老百姓实现了“家门口”稳定就业,走上了增收致富的幸福路。
图为山南市贡嘎县吉雄镇刘琼村的村民次尼在贡嘎县矮化苹果种植项目基地,向记者镜头展示其在家门口就业的喜悦之情
戈壁滩上崛起“植物工厂”,科技赋能农业现代化
在扎囊县阿扎乡章达村,西藏戈壁田园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打造的戈壁田园现代农业项目,让曾经单调荒凉、难以利用的戈壁荒滩焕发勃勃生机。面对缺水和土地贫瘠的困境,企业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光热资源,同时通过水肥一体智能灌溉系统,设定高效肥料配方、用量、滴灌时间,电脑系统自动调节植物生长所需的温度、湿度、光照、二氧化碳和营养液等,推动果蔬专业化种植和标准化生产,打造了一座不依赖传统土壤和气象条件的工业化“植物工厂”,达成农业生产的高产量、高质量、高安全性。
图为戈壁田园现代农业项目基地
图为戈壁田园现代农业项目内待结果的蓝莓花
技术团队不断摸索,以圣女果为突破口,实现了规模化、自动化、环境友好的标准化生产。如今,戈壁田园现代农业项目基地除了主要产品蓝莓外,还有高品质富硒圣女果和其他蔬菜、瓜果,年产量达500余吨,销售网络覆盖拉萨、山南、广州、深圳和长沙等地。2024年7月,公司更成功攻克蓝莓工业化栽培技术难题,标志着该项目基地农业技术再上新台阶。
产业的发展直接惠及当地百姓。戈壁田园现代农业项目基地从章达村流转土地,每年为村集体增收超300余万元;稳定吸纳23名周边农牧民务工,月平均工资约5000元。来自阿扎乡章达村的拉姆在此工作4年,她感慨道:“在家门口打工,真的是既方便又能赚钱,现在生活各方面也挺好,很幸福。”生产技术负责人措姆也表示,公司秉持人才本地化理念,员工多为当地百姓,为毕业生和农牧民提供了宝贵的就业选择。
图为拉姆在戈壁田园现代农业项目基地工作
清洁能源装备制造落地生根,就业援藏拓宽致富路
在扎囊县,由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车株洲所”)投资建设的中车山南清洁能源装备产业园,作为西藏首个清洁能源装备产业园项目和全球海拔最高的清洁能源装备基地,正为当地产业发展注入新的绿色动能。该项目将填补山南清洁能源装备制造产业的空白。
图为中车山南清洁能源装备产业园一角
该产业园的建设与运营,在就业援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从项目规划、工程建设到生产制造、后期维护,各个环节都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自2023年开工建设以来,已吸纳当地高校毕业生、农牧民群众就业19人。来自扎囊县的卓玛央金在产业园上班,跟其他当地员工一样,公司安排她跨省参加岗前培训,费用全包。她表示,现在工资按件计算,多劳多得,对未来的技能提升和收入增长充满信心。
图为卓玛央金在产业园工作
湖南省第十批援藏工作队株洲组自2022年7月进藏以来,积极搭平台、促就业,通过“调研摸底-岗位对接-技能提升-服务保障”全链条模式,开发就业岗位5300余个,助力192余名扎囊县高校毕业生和农牧民实现区外就业,并打造了多家就业基地和见习基地,树立了就业援藏企业标杆。
苗圃基地绿了荒山富了民,生态产业实现多重价值
在桑日县,夏果苗圃基地的发展是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的生动诠释。基地自2014年创建以来,从最初的苗木种植培育,逐步拓展至园林绿化、造林工程等多元化领域。目前基地总面积已扩展至1264亩,育苗种类达30余种。
基地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建立健全“基地+农户”利益联结机制,为48名群众提供长期就业岗位,并通过“以工带学”开展技术培训,累计带动群众增收2000余万元,为28户建档立卡脱贫户累计分红40万余元。2024年项目扩建期间,总用工人数达1480余名,发放民工工资632万元。
通过苗圃基地建设,昔日的荒滩荒坡披上了绿装,有效增加了植被覆盖,减少了水土流失,提升了区域生态系统稳定性,实现了土地价值、生态价值、经济价值的最大化。今年58岁的顿珠次仁在基地工作了十几年,他见证了基地的不断扩大,“工作相对稳定,每年还发奖金”,他和周围村民都感到生活越来越好,环境也越来越绿。
图为夏果苗圃基地员工次仁顿珠
从扎囊县的戈壁田园现代农业项目基地到中车山南清洁能源装备产业园,再到桑日县的生态苗圃,山南市正以产业振兴为抓手,同步推动生态环境改善与百姓就业增收。科技赋能现代农业,引领绿色发展,生态产业筑牢生态屏障,共同绘就了一幅“产业兴、环境绿、百姓富”的壮美画卷。在家门口就能获得稳定收入、改善生活、见证家乡巨变,山南的老百姓正满怀信心地走向更加幸福美好的未来。(中国西藏网 记者/次旦拉姆)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