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讯 西藏的科普工作始于西藏和平解放后,从最初仅在城镇设立简易科普宣传栏,到今天建成覆盖全区、功能完备的科普设施体系,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近年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和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指引下,西藏公民科学素质实现了从“极低水平”到“快速跃升”的历史性突破,成为西藏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10月20日,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新闻发布会,邀请西藏自治区科协介绍西藏自治区成立60年以来公民科学素质提升成就并回答记者提问。
图为新闻发布会现场 摄影:赵振宇
建成了覆盖全域的科普基础设施网络。目前,西藏已建成1座自治区自然科学博物馆,西藏全区流动科技馆展品共14套,实现地市全覆盖;农村中小学科技馆300余座,实现了县域全覆盖;科普大篷车86辆,实现区、市、县科协系统全覆盖;建成4个智慧科普社区、3个青少年科学工作室,基本建成了流动科技馆、科普大篷车、中小学科技馆、社区科技馆为主体的现代科普场馆服务体系,特别是在边境地区和基层乡县,科普设施已实现全覆盖,21个边境县的164所小学科技馆将于2025年全部建成,有效打通了科普服务“最后一公里”。
公民科学素质实现跨越式提升。西藏自治区成立之初,西藏公民科学素质基础极为薄弱。经过60年不懈努力,尤其是新时代以来的系统推进,西藏全区公民科学素质比例从2010年的0.10%提升至2023年的7.60%,增幅超过75倍。其中,18—39岁青少年和农牧民群体科学素质水平显著提高,全社会“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氛围日益浓厚。
图为西藏自治区自然科学博物馆 摄影:赵振宇
构建了精准服务的重点人群科普体系。针对西藏多民族、多语言特点,开发了藏汉双语科普读物40余种、科普挂图1万余套,《西藏科技报》覆盖全区所有乡镇,与西藏广播电视台联合制作的《科普西藏》电视栏目年播52期、广播栏目年播160期,确保科学知识“听得懂、用得上”。面向青少年,组织“天宫课堂”“高校科学营”“科技创新大赛”等品牌活动,参与师生超过5万人次;面向农牧民,开展各类技术培训,仅“十四五”期间开展实用技术培训超100场,培训人员超20万人次,助力乡村振兴与增收致富;面向僧尼、老年人、干部职工等群体,持续开展健康讲座、科普进寺庙等活动,实现科普服务人群全覆盖。对边境地区群众特别是边境地区的青少年,突出“固边兴边+科学启蒙”双导向。在边境地区实施“强边固边科普行动”,为164所边境小学科技馆配备科普设施;组织5批300多名边境地区学生赴北京参加“同心结”科普研学,让边境青少年“看世界、学科学、爱祖国”;同时,在边境乡村建设“农村书屋”“智慧科普社区”,开展水资源保护、防灾减灾等科普宣传活动,“十四五”期间,组织科普大篷车巡展活动100余场次,覆盖所有边境县,边境学生、群众、僧尼等2万余人参与活动。
构建了协同推进的社会化科普机制。西藏自治区各级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科普工作,加大了科普投入力度,西藏自治区各行业部门、单位和各地市、县区采取多项措施保证科普经费落实,有力保障了科普工作开展。目前,西藏已创建国家级科普教育基地5个、自治区级科普教育基地39个,创建科普寺庙活动站26个、科普宣传长廊7个,建立并奖补农牧区科普示范基地150个、科普示范社区46个,凝聚起推动公民科学素质提升的强大合力。(中国西藏网 记者/赵振宇)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