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bet.cn
home

行进中国|雪山草地,守护伴着牧歌相传

发布时间: 2025-08-01 15:39:00 来源: 人民网-青海频道

  2001年,25岁的那旭花从西北林学院毕业,来到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门源回族自治县浩门林场工作,开始了生态管护员的职业生涯。

  24年过去,从徒步巡山、标记树木到布设红外相机、拍摄记录野生动物,那旭花的足迹早已遍布门源县的山林沟壑。如今,她以祁连山国家公园候选区青海片区老虎沟管护站站长的身份,继续守护着高原的生灵。


那旭花正在开展巡山工作。人民网 马可欣 摄

  祁连山,是涵盖高山、冰川、森林、草原、河流等诸多生态要素的巨大而完整的生态系统;是黄河和西北诸河的重要水源地,滋养着青海湖、河湟谷地和柴达木盆地等重要生态区。

  祁连山国家公园候选区青海片区老虎沟管护站所在的位置,是祁连山水源涵养的关键地带之一,其生态状况直接关系到下游数千万人的水源安全与区域生态平衡。


祁连山国家公园候选区青海片区老虎沟管护站。人民网 马可欣 摄

  “没设立管护站之前,这里是门源县北山乡牧民世代生活的地方。”踩着脚下的砂砾路,那旭花回忆。20世纪80年代,由于长期的矿山开采、矿渣堆积,这里的草场破碎退化,环境被污染。“草皮都掀翻了,河水也变得浑浊,牛羊都没法好好吃草。”从小生活在这里的阿尕玛多杰在一旁点头应和。

  依赖自然的传统生计难以为继,未来的出路在哪里?

  转机出现在2017年。

  这一年,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启动。肩负起守护这1.34万公顷脆弱生态核心区的重任,祁连山国家公园候选区青海片区老虎沟管护站应运而生。

  接着,育林、种草、保湖等综合整治措施,让被开采过的地方植被覆盖有所增加,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面积大幅减少。

  世代生活的家园成为国家公园,当地牧民也从草原的利用者变为生态的守护者。他们经过专业培训,上岗成为生态管护员。每月有固定工资,县里还为他们配备了服装、管护用品等装备。


老虎沟内陡峭的山体。人民网 马可欣 摄

  2019年,祁连山国家公园候选区青海片区老虎沟管护站实施标准化建设,扩充了80名管护员,配备红外相机、无人机等设备,建立科学监测网络。

  “早年间巡山,啥装备都没有,全凭这双眼睛四下寻找!”跟着那旭花的脚步,一行人在老虎沟蹚过一条浅溪,又沿着崎岖的山体攀爬了数十米,来到监测到雪豹的地方。

  “现在布设红外相机、实地样线走访是进行雪豹本底调查的基础手段。”说话间,那旭花和管护员们找到一块裸露的岩石,将一台红外相机紧紧绑在上面。


生态管护员向来访者介绍红外相机监测到雪豹出现的地方。人民网 马可欣 摄

  “雪豹一般活动在布满岩石的高山深谷,它们数量的增加,就是当地生态改善的证明。”生态管护员杨杰子承父业,11年来一直坚守在此。

  守护的方式日新月异,变化也不只发生在镜头里。

  自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开展以来,祁连山国家公园候选区青海片区的植被面积增加0.97万公顷,植被覆盖度平均提升1.45%,生态质量提高15.27%,60.17%的退化草地得到有效恢复,水源涵养能力与径流量显著增强。


生态管护员正在巡山。人民网 马可欣 摄

  生态的持续向好,让阿尕玛多杰放下牧鞭,当起了向导。“以前靠牛羊,现在靠美景!”阿尕玛多杰告诉来访者,自打3年前经营起星空露营基地,年收入比之前翻了几番。门源县正是依托这好山好水,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和绿色农牧产业。如今全县新添了15家农家乐、5处露营基地,还评上了3家星级接待点。2024年,这里吸引了近300万游客,旅游收入超过12亿元。绿水青山,实实在在地成了村民增收致富的金山银山。

  祁连山国家公园候选区青海片区的建设,不仅带动了门源县生态旅游的蓬勃发展,更让自然教育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


祁连山国家公园生态科普馆。人民网 马可欣 摄

  门源县仙米乡桥滩村的张萍就是这一变化的见证者和参与者——大学毕业后,她来到祁连山国家公园生态科普馆担任讲解员,每天向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讲述着家乡的生态故事。张萍告诉来访者,最让她欣慰的是越来越多的学生团体专程来到这里参观学习,孩子们求知的眼神让她看到了生态保护事业的希望。

  “作为青海省首个以国家公园为主题的自然类科普馆,我们开馆两年来累计接待游客11万人次。”祁连山国家公园生态科普馆副馆长康维发表示。


张萍正在向参观者演示祁连山国家公园候选区青海片区大数据智慧平台。人民网 马可欣 摄

  这样的自然教育成果,正是青海省突出系统性治理的写照。“十四五”以来,青海多举措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和稳定性。草原植被综合盖度增加到58.12%,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持续缩减,全省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多年保持在96%以上,长江、黄河干流、澜沧江出省境断面水质保持在Ⅱ类及以上。

  如今,14.6万名生态管护员用脚步丈量着青海的雪山草地,这场没有终点的守护,让三江源头的故事,伴着牧歌相传。(孙海峰、白波、马可欣、张力洋、王绍绍、甘海琼、刘沛然)

(责编: 于超 )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把半生站成“路标”的身影……

    祁连山国家公园德令哈雪山牧场管护站,海拔4281米。清晨6时,50岁的管护员尚依,如往常一样,麻利地套上那件墨绿色的冲锋衣,带上望远镜,和丈夫吉太本走出管护站,开始一天的巡护工作。 [详细]
  • 雪域绽芳华 巾帼护青山

    巍巍祁连,雪峰映日;林海莽莽,生灵跃动。在这片被誉为“中国湿岛”的生态秘境中,有一支以女性为主力的守护者队伍——祁连山国家公园青阳沟管护站的32名女护林员,近日荣获“全国三八红旗集体”称号。 [详细]
  • 用脚步丈量祁连山 感受祁连山的“底色”变化

    他们是主动退出草场的牧民,也是常年行走在祁连山的巡护员;他们是扎根在祁连山下从事水源涵养观测的研究员;他们常年行走在祁连山,了解这里的一草一木,比一般人更早洞悉祁连山的变化,一起来听他们讲述祁连山的巨变。 [详细]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