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bet.cn
home

天津“曼巴”守护牧区群众健康——援青故事⑰

发布时间: 2025-07-31 09:19:00 来源: 青海日报


范宏光医生在坐诊看病。受访者供图

  零下20摄氏度的寒夜,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泽库县人民医院急诊室里,监护仪的警报声刺破高原的寂静。这是2024年11月的一天深夜发生的一幕,泽库县第一民族中学高三学生才让突然昏迷不醒,血氧数值直线下跌,范宏光接到电话后飞速冲进医院急诊室,白大褂后背已被汗水浸透,嘴唇因缺氧泛紫,却仍沉着下令:“静脉推注地塞米松!”两个小时后,才让的血氧数值终于平稳。

  当年7月,天津市第四中心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范宏光踏上海拔3700米的泽库县人民医院。初到高原,范宏光虽时常因缺氧半夜憋醒,却在工作中鼓励一同援青的同事:“咱们一起适应这‘离天最近的医院’。”很快,他便克服高寒缺氧挑战,迅速投入医院管理与临床诊疗工作,担负起院长的职责。

  康复后的才让同学,当别人问起他的理想时,他坚定地说:“长大后,要成为像范院长那样的好医生。”这句话成了范宏光持续用心工作的动力,他更加关注师生的身体健康,制定出科学的作息制度,邀请援青医疗团队来校开展高原健康讲座,帮助孩子们养成健康生活习惯。

  宁秀镇尕强村46岁的达措吉突发疾病、患脑动脉瘤破裂出血,第一时间前往西宁就医。诊疗医生断言“希望不大”,顿时让达措吉一阵恐惧与焦虑。范宏光得知此事后,赶忙安排专人联系患者,连夜分析病情,并联系青海省心脑血管病专科医院的专家协调手术治疗事宜。

  在范宏光的精心医治下,如今达措吉的身体惊喜般得到恢复。“天津‘曼巴’给了我第二次生命。”达措吉逢人便说。为78岁老人切除十二指肠肿瘤、排查牧区老年人心脑血管病隐患、为牧区孩子义诊时发现先心病……这样的故事,在范宏光的巡诊笔记里写满厚厚一本。在范宏光看来,牧区老百姓健康意识淡薄是一种风险,他带着藏汉双语宣传折页和藏语宣传员,在草原上用最接地气的方式科普“如何防治脑卒中”,把“救命知识”变成牧民能听懂的家常话。

  范宏光来到尖扎后,带着天津团队启动“师带徒”计划,每周办业务培训班,手把手教医务人员规范体检、穿刺、阅片等常规性业务工作。如今,持证医生从10人增至17人,卒中中心、胸痛中心、创伤中心已通过青海省卫生健康委员会评估,多项新技术填补医院空白。

  范宏光在院长的岗位上马不停蹄。抓好医院管理、协调院内外事务、赴西宁参加学术研讨会……面对长期忙碌的工作,范宏光身体出现一些不适症状。2025年6月,到医院检查后,确诊患上亚急性甲状腺炎、甲状腺功能减退症,体重骤降20斤,医生建议他长期服用药物并定期复查。身边同事劝他休假养养身体时,他总说:“泽库8万百姓等不起。”他仍坚持带着团队下乡,胸前挂着氧气袋也不耽误乡镇义诊工作。

  有一次,在青海省委组织部的培训会上,当《祖国不会忘记》的歌声响起,范宏光瞬间红了眼眶。歌词里“我把青春融进祖国的江河”如同他的心声,令人起敬。如今,他手机里存放着很多牧民发来的祝福,办公桌上摆着达措吉送来的锦旗,这些感人的举动,无疑是群众对这位援青干部的最大认可与深深感激。“就算有一天离开泽库不在这儿工作了,我也要通过远程会诊等方式继续当‘牧区群众的健康后盾’。”范宏光说。

  高原的星空下,范宏光的故事只是千万援青人的缩影。他们像格桑花一样,在高原大地扎根,用所学知识和技术播撒希望。从渤海之滨到雪域高原,他用医术播种希望,让天津“曼巴”的故事,成为山海同心最动人的注脚。

(责编: 于超 )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