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西藏林芝市墨脱县德兴村村民旺扎展示今年刚摘下的枇杷(2025年4月摄) 供图:墨脱县农业农村局
图为西藏墨脱县德兴村村民正展示自家庭院里栽种的白肉枇杷(2025年3月摄) 摄影:边子捷
图为边城公司向村民收购枇杷(2025年4月摄) 供图:墨脱县农业农村局
墨脱的白肉枇杷熟了!
4月,位于西藏自治区林芝市墨脱县的德兴村迎来了白肉枇杷的丰收季。穿梭在门巴特色村寨阡陌间,墨脱边城公司正挨家挨户收购外观良好、果肉饱满的枇杷。村民旺扎捧着刚采摘下的枇杷,脸上洋溢着笑容,“这次边城公司向我收购了510斤,树上还挂着将近300斤的果呢!”
枇杷丰收的喜悦跃然枝头,而要让枇杷长得好、长得多的同时,教会百姓种枇杷、养枇杷,却并非易事。
对此,墨脱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张泽煌深有体会。2024年7月,他以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的身份来此,开启了为期两年的驻点科技服务工作。
“墨脱雨水这么多,更需要避雨栽培,把果树上面遮一下,品质更好,病虫害更少,甜度也会高一两个点。”在去往德兴村果园的路上,张泽煌和司机一谈起目前枇杷的技术痛点,便滔滔不绝。他认为,白肉枇杷要成为致富果,技术带动产业发展是关键。
过去,墨脱县虽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但枇杷种植分散,难以形成规模。近年来,墨脱县依托与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签订的战略框架合作协议,引进“三月白”“白雪早”“香妃”等优质白肉杂交枇杷新品种7个,通过茶果套种、庭院种植等方式,累计种植优质白肉枇杷5.7万余株,面积近5000亩。
图为德兴村茶果套种的茶果园(2025年3月摄) 摄影:边子捷
果园里,茶果套种实现“一地双收”。一排排茶树间,白肉枇杷树长势喜人。“之前百姓都担心这样会影响茶树的收成,其实不然,间套种植经济效益更好,还有利于减少病虫害。”张泽煌对这里每一亩田的情况都如数家珍。
茶果套种模式既提高了土地空间利用率,促进土壤肥力的自然恢复,也在提升生物多样性方面发挥出了更好的生态效益,为当地特色农业开辟了一条绿色、生态的增收新途径。张泽煌继续说道:“所以很多百姓现在愿意去学种枇杷。”
正在果园打理枇杷树的嘎绕多杰便是其中一位,不过,现在的他还处于“学徒”阶段。留果太多果实小达不到商品果要求、套袋用的钢丝圈绕得太多……为避免这些问题,张泽煌这位“导师”,现场手把手教他怎么依据长势修剪枝叶,如何给果实正确套袋。
图为张泽煌(左)正在向德兴村村民嘎绕多杰(右)讲解如何修剪枇杷树(2025年3月摄) 摄影:边子捷
“现在主要问题是要改变百姓们固有观念,要让他们相信科学培育,然后慢慢去引导他们,最终实现标准化生产。”张泽煌事无巨细,把所学的知识转化成百姓听得懂、用得上的方法。
嘎绕多杰虽然学得浅,但种出可口的枇杷果实已经没问题。看着山坡上自家悉心照料的枇杷树,他笑着:“枇杷收益好,家里还有三亩地,都想拿来种枇杷。”
农业要高产增效,除了需要百姓科学化的培育,还离不开现代科技的助力。
茶果树下,一条条黑色的塑胶滴灌管道,精准地将配比好的养分输送给作物。“这是我们的一体化滴灌系统,工人们可以对它进行远程操控,还可以根据实时数据调整灌溉方案。”张泽煌介绍说。
这一技术得益于2022年墨脱县与浙江大学喻景权院士团队的深度合作。该合作项目首创了新能源智能化枇杷栽培技术新模式,一系列创新技术的应用,让枇杷茶园实现现代智能栽培,达到省工、省水、省电、省肥的效果。
“都是云雾仙境里的枇杷呀!”张泽煌看着漫山的枇杷树,这不仅是试验作物,更是一棵棵切切实实的民生树,挂满了百姓的期盼。
图为白肉枇杷(2025年3月摄) 摄影:陈卫国
如今,现代科技在墨脱县落地生根,枇杷果摇身一变成为墨脱百姓的致富“黄金果”,造血引路百姓生活步入鲜果产业快车道。2021年以来,墨脱县已销售白肉枇杷近6000斤,销售金额近20万元。其中,今年自枇杷成熟首摘以来,截至4月30日,企业向墨脱百姓收购枇杷鲜果3800余斤,收购金额达11.6万余元。另外,不少群众今年还通过“马路经济”“庭院经济”等方式,为游客提供采摘、选购等服务,自营销售成绩同样斐然,带动增收5.7万余元。(中国西藏网 记者/边子捷 陈卫国 王茜)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