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讯 “说到贵州的红眉茶,喝第一口我就喜欢上了,跟我们墨脱茶一样香气扑鼻、口感清甜。”3月29日,在“2025健康湄潭暨第二届田园康养大会”的宣讲台上,身着门巴族传统服饰的罗布央宗将此次贵州湄潭之行的体验心得缓缓道来。
台下,墨脱县墨脱村村妇联副主席明珠措姆向与会嘉宾分享从西藏墨脱跨越千里带来的白肉枇杷和墨脱茶。她们此行的目的便是以茶之名,与当地的茶农茶企学习交流,“这里发展茶旅融合的思路和成果,对我们墨脱茶产业发展有很大的启发。”罗布央宗说。
而这并非墨脱茶第一次“出关”了。作为西藏墨脱县的产业招牌,凝结地方气韵的墨脱茶随着墨脱公路流通起来,不仅见证了墨脱从高原孤岛到美丽边城的蝶变,还成为各族群众彼此了解、学习互鉴的重要媒介,酿出了一段以茶为媒共交流、促发展的佳话。
图为位于墨脱县的果果塘茶园 摄影:边子捷
引苗援藏,紧抓机遇链产业
3月,春茶正采时。刚从北京回来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墨脱村村委会副主任罗布央宗,正和茶农一道,来到墨脱村的拉贡茶园开启新一季的采茶。薄雾下,茶农指尖翻飞,不一会儿,竹篓里便盛满了新鲜的茶青,罗布央宗笑着说:“去年墨脱县光茶青收入就达到了1500多万。”
图为罗布央宗在墨脱村茶园采茶(2025年3月摄) 摄影:边子捷
然而十三年前,茶在墨脱并非一个人尽皆知的产业。2012年,从广东、福建来的援藏队伍,看到了墨脱县发展茶产业的自然禀赋,引进了茶苗,并建成了第一个实验性茶园。
从第一块茶田试种,到2013年全面推广种植,墨脱县紧紧抓住了一芽叶子的机遇,渐次引进的特早213、福鼎大白、梅占、凤凰单丛等茶树品种,如星光点点落在北纬29°上。与此同时,援藏工作队积极协助企业开拓市场,招商引资吸引茶企入驻。随之而来的先进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极大地提升了茶叶的加工品质和市场竞争力,绿叶子摇身一变,成为当地百姓增收致富的“金叶子”。
以茶为媒,交流互鉴富民智
不过,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让当地百姓自己了解并掌握种茶技艺,更是援藏工作队下一步工作中的当务之急。
2014年,在援藏工作队的支持下,罗布央宗前往福建省漳州市南靖县学习采茶、制茶技术。她将学习来的经验带回村里,鼓励大家种植实践。2015年,墨脱村产出的茶青第一次采收,开始带动村民们增收……援藏干部们带头作为,积极鼓励交流学习。渐渐地,不仅有像罗布央宗这样的当地人走出墨脱去学习其他地方的成熟经验,也有不少教授茶田管理、制茶售茶的技术专家走进了墨脱县。
图为格林村村民卓玛曲宗展示她刚采摘下的新茶(2025年3月摄) 摄影:边子捷
2020年起,墨脱县先后组织采茶、炒茶等专业技能培训46期,几乎覆盖全县2400余户种茶户。墨脱村村民贡桑卓玛受益匪浅,“刚开始种茶时,都是专家过来手把手教我们,慢慢地,我们就学会了如何种植茶叶,可以独立完成了。”同村的姑姑卓玛一家主要收入来源也是卖茶,“我们接受的培训多了,有时候自家也会做一些手工茶来卖,收入也不错。”种茶、采茶、制茶、售茶……在一次次学习实践中,百姓手里的技艺愈发成熟,对茶产业的未来发展也信心倍增。
茶飘千里,融合发展兴乡村
“引进来”的茶叶让墨脱百姓的腰包越来越鼓,这一份专属于雪域高原的“青绿”,更为墨脱县的茶旅融合兴村之路注入了新动能。
图为位于格林村的缥缈茶园(无人机摄影) 摄影:达次
距离墨脱县城40公里的格林村,因茶旅闻名。高山云雾出好茶,这里的名气吸引了不少游客来收购第一批明前茶,若有需要,游客也可以将茶青带到格林村村民家,体验炒茶制茶的乐趣。
茶旅融合的生态旅游路线为深山里的村落迎来了更多的生意,村民吃上“旅游饭”,走上“致富路”。在格林村墨脱十宝店上班的次仁措姆感慨道:“现在游客越来越多了,村民生活也越来越好。”
墨脱格林境遇民宿就在十宝店的楼上,这是墨脱县(佛山)工作组“十四五”援藏规划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项目的子项目之一。推门而进,原木气息扑面而来,各类设施一应俱全,“每到旅游旺季,这里很早就会预定满了,供不应求。”民宿负责人说。截至2024年11月,格林村累计接待游客突破1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突破600万元,成为生态富民、茶旅兴村、乡风文明的样板村。
图为墨脱县甘登乡格林村,近年来墙绘走进这座美丽村庄,带来了一抹文旅新气象(2025年3月摄) 摄影:边子捷
近年来,墨脱县大力推介举办茶文化旅游活动,“美丽边城·秘境墨脱”的标语在茶香氤氲中愈加响亮。“目前,我们一直在盘活雅江资源上下功夫,沿着茶马古道提升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果果塘观景栈道,合理利用雅江、果果塘茶园等资源,不断丰富沿途的景点,让游客能够在游览过程中,看雅江、看山川,看云雾、品红茶。”广东省第十批援藏工作队墨脱县(佛山)工作组、墨脱县文旅局副局长刘柱告诉记者。如今,许多游客慕名而来,因茶认识墨脱、结缘墨脱、走进墨脱。
图为在果果塘景区摆设的土特产摊位 摄影:边子捷
曾经茶马古道上的悠扬驼铃再次响起,墨脱的茶,踏路而来,经过时间的发酵,逐渐沉淀为地方文化,化身为经济交流、文化交往的茶字号新名片,成为墨脱乡村振兴的发展新密码。(中国西藏网 记者/边子捷 王茜 陈卫国)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