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3日,天安门广场旌旗猎猎,长安街上铁流滚滚。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盛大阅兵仪式,以震撼寰宇的气势,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点上,让抗战胜利之声穿过岁月,与中华民族心跳同频,让14亿中国人群情振奋。
80响礼炮响彻天际,《义勇军进行曲》激昂澎湃,全场齐声高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鲜艳夺目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庄严宣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势不可挡!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必将胜利!”
这场阅兵,不仅是对烽火岁月的深情回望,更是对当下实力的庄严宣告,对未来征程的坚定立誓——从受阅方阵的每一步铿锵里,我们读懂了中国捍卫和平的底气、铭记历史的自觉,更看见了自强不息开创未来的磅礴力量。
战旗猎猎,指引方向,读懂中国“不忘来路方能行稳致远”的历史自觉。在党旗、国旗、军旗引领下,26架直升机汇成巨大的“80”字样驶过天安门上空,受阅方队开始集中亮相。阅兵式上,战旗方队格外厚重——“平型关战斗模范连”“白刃格斗英雄连”“狼牙山五壮士连”……每一面战旗背后,都是一段浴血奋战的史诗:是平型关下八路军战士迎着炮火冲锋的决绝,是狼牙山五壮士纵身跳崖的壮烈,是地道战里老百姓与军队并肩御敌的智慧。80年过去,战旗的颜色未曾褪去,先辈的精神从未远去。当受阅官兵高举战旗走过天安门,抗战老战士颤巍巍举起手敬礼,观众眼中蓄起泪水,是对历史最真挚的敬畏,是对先烈最深情的告慰。中国从不宣扬仇恨,但永远铭记苦难——铭记“南京大屠杀”的锥心之痛,是为了不让悲剧重演;缅怀“3500万军民伤亡”的沉重代价,是为了守住“一寸山河一寸血”的尊严。对历史的敬畏,唯有不忘来路,方能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中,守住自己的立场,走好自己的道路。
铁甲傲立,战鹰呼啸,读懂中国“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的军威底气。三军列阵、铁甲生辉。军事航天部队、网络空间部队、信息支援部队三支兵种首次亮相天安门广场。陆军地面突击力量新一代装甲装备100坦克、100支援战车碾过地面的轰鸣,是新时代国防实力的最强音;战机的机翼划破长空,勾勒出中国空天防御的坚固屏障;陆、海、空基“三位一体”战略核力量成为维护国家主权、捍卫民族尊严的战略“王牌”;新锐力量网络空间部队,筑牢网络边防、赋能联合作战,决胜无形战场;“东风-5C”液体洲际战略核导弹打击范围覆盖全球,以武止戈、砥定乾坤……每一件装备的寒光里,都镌刻着“自主创新”的印记。抗战时期,中国人民在缺衣少食的绝境中筑起血肉长城;80年后,中国军队已建成以新型作战力量为主体的现代化装备体系,所有受阅装备100%国产、100%现役,其中超半数为首次亮相。这不是简单的装备迭代,而是从“被动防御”到“主动守护”的历史性跨越,可告慰先辈“今日之中国,飞机再也不用飞两遍,这盛世如您所愿!”强大的军事实力,是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硬脊梁”,更是对“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的最硬核诠释。
命运与共,和平守望,读懂中国“为世界和平贡献力量”的大国担当。参加此次阅兵的外方嘉宾,级别高且代表性强,体现出各国对中方举办这次纪念活动的高度重视和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情谊,表明国际社会对中国抗战的历史贡献和世界意义的普遍认可。中国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以持续14年的抗战,牵制了日本陆军主力,为全球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如今,中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派遣维和人员最多的国家,累计向海外派出维和官兵5万余人次,在黎巴嫩、马里等战乱地区,中国蓝盔守护着当地民众的和平希望……中国始终在用行动证明:强大的中国,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是国际秩序的维护者。
眼神坚毅,精益求精,读懂中国“自强不息开创未来”的坚定决心。徒步方队中,官兵们“横看一条线、竖看一条线、斜看还是一条线”的整齐步伐,背后是日复一日的严苛训练;空中梯队里,飞行员们在复杂气象条件下精准编队,靠的是精益求精的专业精神。这种“追求极致”的态度,正是中国自强不息的缩影。80 年前,我们在废墟上重建家园,靠的是“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韧劲;40多年前,我们在改革浪潮中追赶世界,靠的是“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闯劲;如今,面对科技“卡脖子”难题,我们靠“自主创新、攻坚克难”的拼劲,在芯片、航天、生物医药等领域不断突破。阅兵场上的每一个方阵、每一件装备、每一个眼神,都在传递一个信号:中国的发展,靠自己的双手创造;中国的未来,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7架表演机划出14道彩烟,8万羽和平鸽展翅高飞,8万只气球腾空而起,纪念大会在《歌唱祖国》的激昂乐曲中圆满结束。
今日之中国,有自觉铭记历史,有实力守护和平,更有决心开创未来。我们用盛大的仪式纪念胜利,只为时刻警醒,珍视和平,吾辈自强。这次阅兵,将镌刻在每个中国人的心中。当我们回望天安门广场上的钢铁洪流,当我们想起战旗上的滚烫记忆,便更清楚肩上的责任——以史为鉴、开创未来,走向新的辉煌!(中国西藏网 文/王茜)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