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暑假,众多国产电影热映,孩子选择去观看《南京照相馆》。我再三询问,他依然很坚定地首选看这部影片。当晚,我问起他的观影感受。他说:“妈妈,我从影院走出来时,看到商场外面的车水马龙、万家灯火,突然感觉我们真的好幸福啊!”这句话像一颗石子让我的心湖泛起涟漪。
孩子的感受,是最直白的对照。他说,电影里没有刻意渲染的血腥,却用“吉祥照相馆”里一张张底片中百姓的挣扎,把1937年南京的黑暗铺展在眼前:在日军铁蹄下,街道不再有热闹,孩童失去了欢笑,曾经的家园变成人间炼狱。而影院外,是他习以为常的夏夜:商场的橱窗里琳琅满目,路旁有父母牵着孩子说笑着走过,道路上归家的车辆有序前行,小区里亮起的万家灯火满是安稳。电影里的苦难与现实中的安宁形成强烈反差,让孩子第一次真切懂了,如今的“习以为常”从来不是理所当然。
这份“懂得”,正是我们最该传递给下一代的历史认知。80年前,中国人民用14年浴血奋战换来了胜利,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3500多万军民伤亡的代价,无数家庭支离破碎,换来了民族独立的曙光;80年后,我们守护的万家灯火,是无数先烈用生命托举的愿景——他们曾在战壕里憧憬“将来孩子能过上安稳日子”,曾在刑场上期盼“祖国能不再受欺凌”。如今,孩子眼中和平安稳的生活,正是对这份期盼最温暖的回应。
当孩子们翻开历史书,触摸那些带着硝烟的文字;当他们走进革命纪念馆,凝视先辈用过的斑驳旧物;当他们观看《南京照相馆》这样的历史影片,回望普通百姓在战火中的坚守——那厚重的历史,从书页与银幕间走出,成为滋养心灵的精神养分。他们会知道,14年抗战里,有“狼牙山五壮士”纵身跳崖的壮烈,有“八女投江”宁死不屈的决绝,有“把最后一粒米当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的大爱情怀。这些故事不是遥远的传说,而是用鲜活的生命书写的真实历史。我相信,每一次对抗战历史的学习,都是他们与先辈的一次隔空对话;而传承抗战精神,是把这份对话里的力量,转化为走好当下每一步的底气。
当对抗战历史的学习和理解融入了日常,抗战精神便自然而然地成为青春的指引。抗战精神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教会青少年把个人理想融入民族复兴,在和平年代同样需要将爱国情转化为报国行;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引导他们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将其转化为坚守理想、捍卫气节的内在力量;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激励他们做到知信行统一,在关键时刻勇于挺身而出,勇当新时代英雄;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引导他们在任何困难和风险面前都不放弃、不退缩,懂得应为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而奋斗。
当从历史的回望中读懂和平与幸福的真谛,我们会带着这份从历史中汲取的力量,让抗战精神代代相传,在时光流转中始终焕发蓬勃生机。愿每位青少年都能带着这份对万家灯火的珍视,传承抗战精神,守护来之不易的和平,让先辈用生命换来的山河无恙、国泰民安,在新时代续写更美的篇章。(中国西藏网 文/王茜)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