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装饰是人类对人居环境提出高层次精神需求的产物,更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的必然表现。公元前1世纪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在《建筑十书》中就提到了坚固、实用、美观的建筑基本三原则。可见美观是在安全性和适用性基础上,高阶的人居审美诉求。建筑装饰就是对建筑审美需求最直接的表达和实践。那么如何实现建筑的审美表达,不仅包含承载人类普遍审美共识的方式,也有地域性的、民族性的审美表达的方式。这种普遍共性和地域差异的审美表达构建起人类建筑文化艺术的统一性和多样性体系格局。
图为康巴传统民居装饰一角
在青藏高原地区,传统建筑审美表达的方式一方面受到所处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另一方面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随着多元文化的交融影响,逐步形成丰富的审美实践和审美表达,由此构成建筑审美客观环境影响下的时间和空间机制。在另一层维度,在建筑本体因技术材料等因素创新突破发展更迭的进程中,建筑的审美表达,也会不断发展变革。比如,在吐蕃时期,尼泊尔的木饰装饰、造像成为那个时代的审美时尚,唐朝建筑的大屋顶代表着尊贵威严的地位,而表征雪山圣洁的白色和代表神性内涵的红色主导了建筑的色彩。
图为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道孚县民居
总体来说,客观环境的影响和建筑本体的发展都在影响并决定建筑的审美表达,而在客体影响和本体发展的综合影响下,有些建筑审美实践逐步成为经典,形成根深蒂固的传统审美本性。而有些建筑审美实践不断推陈出新,成为发展变化的时代审美时尚,并整体构成建筑审美实践根本性和发展性的有机整体、辩证整体。由此我们才有可能对经常谈到的“传承创新”,找到大致的方向和路径,明白该传承什么、该创新什么,你才能确保无论社会如何发展,你始终还是那个你。
看来,建筑的美是有机的、动态的、发展的。今天,当我们用科学态度审视地域性建筑之美时,理解如上基本原理,对于传统建筑保护、现代建筑创作都是非常重要的根本认识。(中国西藏网 文/马扎·索南周扎)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