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底的一个清晨,我们告别夏河县来到玛曲县。车轮缓缓轧过公路上残留的积雪,寒风肆意地拍打着车窗。
行至玛曲县界,远处的牌楼突然闯入视野。待车驶近,才看到牌楼中间赫然写着几个大字:中国赛马之乡。
“中国赛马之乡”?我下意识地攥紧采访本。还未来得及询问,车子已经驶入县城。
图为玛曲县的“中国赛马之乡”牌楼 摄影:玛吉
玛曲县位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西南部,是甘肃省唯一的纯牧业县。黄河从巴颜喀拉山一路浩浩荡荡东下,进入玛曲后,突然向西折返逆流433千米,形成“天下黄河第一弯”。
午饭后,我们马不停蹄地来到“天下黄河第一弯”,河面铺满白雪,黄河犹如披上了洁白的哈达。桥边醒目的彩色浮雕吸引了我们的注意,浮雕刻绘的分别是:阿万仓牦牛、欧拉羊、河曲藏獒、河曲马,当地人称它们为“玛曲四宝”。
我们能见着这“四宝”吗?
在前往阿万仓镇的路上,茫茫草原,皑皑白雪,远处成群的牦牛犹如黑珍珠散落在白色的丝绸上。牦牛是高寒地区特有的珍贵物种,被誉为“高原之舟”,它们在牧民群众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牦牛可以说是浑身是宝,连它们的“副产品”都藏着牧民群众的生存智慧。牦牛粪是高寒牧区的主要燃料,也是草原上的天然有机肥,还可以用来清除污垢。牦牛毛编制的黑帐篷非常适宜高原多变的气候,当气温升高时,帐篷膨胀透气,阳光之下帐篷内一片阴凉;气温降低时,帐篷收缩防风,可抵御风雪。如此“高科技”的黑帐篷,在草原上与天地共绘一幅静谧的游牧画卷。出差期间,牦牛肉是我们每日主要的肉食来源,这既能为我们提供热量和营养,也可缓解高反给我们带来的不适。
阿万仓牦牛与一般牦牛相比,它们体形格外高大健硕、体格强壮,具有很强的涉水能力。玛曲降水充足,水分蒸发较少,且地势平坦,于是形成了大片湿地沼泽。阿万仓牦牛长期适应了玛曲高寒湿地的环境,它们的涉水能力一流,可以在湿地上自由取食。这片湿地上生长着很多具有药用价值的优质牧草,牦牛食用这些牧草后,对它们的繁衍生息大有益处。
图为阿万仓牦牛 摄影:当正杰
在阿万仓镇的牧民定居点,我们见到了旦考一家,老两口带着小孙子在这里过冬。小孙子乌黑的大眼睛时不时朝我们的相机望呀望,甚是可爱。旦考说,家里养了一些牛羊,光是牦牛就有一两百头,家里的收入主要依靠畜牧,一年纯收入大概有七八万元。现在的日子越过越好了!旦考抱着小孙子,脸上洋溢着质朴的笑容。
在牧区的餐桌上,牛羊肉自是少不了的,其中一锅羊肉萝卜汤深深“击中”了我的心。白色的砂锅冒着热气,红色的羊肉和白萝卜经过熬煮,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又饿又冷的我连喝了几碗汤,瞬间寒意被驱散,留下的只有心中和胃中满满的暖意。同行的伙伴们也对这锅羊肉汤赞不绝口。
当地群众告诉我们,这锅汤是由当地特色的欧拉羊熬制而成。欧拉羊属于藏系绵羊,体形高大,颈部、四肢及臀部毛色多为黄褐色。公羊的羊角较粗,呈螺旋状,母羊的羊角更细小,多呈扁锥形。欧拉羊不仅个头大,耐高寒,生长速度快,而且膘肥肉多、肉质营养丰富,牧民们正是依靠它们来抵御严寒。欧拉羊肉肥而不腻,极为鲜美且几乎没有膻味,最简单的烹饪方式便是用清水炖熟,撒上盐调味即可。
当地牧民群众说道,玛曲每年还会举办欧拉羊的选美比赛。我们很是好奇,欧拉羊该如何选美?原来,除了要对比欧拉羊的体格,还需结合它们的整体外观进行综合评比,如身高、体重和体长。此外,粗壮卷曲的羊角,细软的羊毛,毛色多分布有黄褐色,这些特点也能为它们的“颜值”加分。
图为欧拉羊 摄影:当正杰
不经意间,一场纷纷扬扬的大雪悄然而至,阿万仓镇仿佛穿上了一件“大白袄”,空气中弥漫着刺骨的寒气。大雪没有阻碍我们的行程,结束了在阿万仓镇的采访后,我们便驱车返回玛曲县城。
当我们行至一户牧民家附近时,牧民夫妻俩正骑着马驱赶着成群的牦牛“过马路”,丈夫吹着口哨,妻子时不时挥舞着手里的“乌尔朵”(为投石器,是一种较古老的生活工具和射击工具,牧民们常用于驱赶牛、马等)。返程的道路被临时阻断,于是我们下了车。放眼望去,皑皑白雪覆盖在一望无际的草原上,牦牛群在风雪中缓缓行进,骑马的牧人跟在牛群身后,这一幕宛如天地间的水墨画,我们也仿佛身在画中,唯美至极。
突然,牧民家的狗开始狂吠,且叫声越来越近。司机大哥提醒我们:“这两只是藏獒,凶得很,它们领地意识很强的,要小心哩!”我们马上回到车中,待牦牛群全部经过之后立即出发。两只藏獒却并没有作罢,它们好像商量了“作战策略”似的,在我们车子的左右两边各有一只,奔跑着、咆哮着,一直驱赶我们近半里地才肯罢休。原来这就是藏獒啊,还真是凶猛!
草原看似宁静祥和,实际并非如此。牧民们通过喂养藏獒去应对狼等野兽对家畜的袭击。河曲藏獒是牧民忠实的伙伴,它们勇敢、忠诚且勤劳。它们长期生活在玛曲草原高寒阴湿的气候环境中,体形高大且野性十足,可以在零下三十多度的严寒环境下安然入睡。
藏獒的护主天性和领地意识极高,不需要牧民过多训练,一户牧家可能会养多只藏獒,小狗跟着大狗学习如何守护家园。夜晚当牛羊均已入睡,正是藏獒们发挥作用的时候。牧民休息前,对着藏獒大吼几声,示意它们要提高警惕。无论是白天还是黑夜,只要陌生人进入藏獒们巡护的领地,它们便会狂吠不止,直至陌生人离去。在这片物竞天择的草原上,有了藏獒的守护,牧民的生活也更加安宁祥和。
图为河曲藏獒 摄影:当正杰
回到玛曲县城,又想起我们初次进入县城时心中留下的疑问。玛曲县为何被称为“中国赛马之乡”?
次日,在玛曲县格萨尔赛马中心,我们找到了答案。
玛曲此时天气严寒,但仍然时不时有牧民牵着马来赛马中心驯马。赛马中心的负责人介绍说,《格萨尔王传》中“赛马称王”的故事就发生在玛曲。相传,格萨尔少年时在玛曲寻得“河曲神骥”,并依靠它在赛马会上一举夺魁,成为岭国之王。河曲马也就是传说中的“河曲神骥”,是我国古老的优良马种,也是我国三大名马之一。
在玛曲,赛马是一项十分受欢迎的兼具竞技和传统文化特色的运动。自古以来,玛曲就有举办赛马大会的传统,2008年被国家体育总局命名为“中国赛马之乡”。赛马中心的负责人说,每年七、八月份时,这里都会举办盛大的赛马会,热闹非凡。至今,玛曲县已成功举办十五届格萨尔赛马会。
河曲马的中心产区是河曲马场,那是一片面积辽阔的湿地沼泽,大大小小的湖泊遍布其间。赛马中心里一位牧民群众,一边轻抚着马,一边说,河曲马是耐力型马,管围较粗,马蹄大,善于在湿地行走。管围是马蹄上方的小骨节,管围粗说明支撑性好,力量足。马蹄大,则可以避免在沼泽中行走时陷进泥潭。河曲马适应了玛曲高原湿地的气候,肺活量高于一般的马,体质结实,负重能力强,是当地人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对于他们来说,这些骏马就是上天赐予的珍贵礼物。
图为河曲马 摄影:当正杰
在玛曲的采访过程中,我们与“玛曲四宝”不期而遇。
在这里,千百年来牧民们转场放牧的古老智慧,让草场得以休养生息;煨桑的袅袅青烟,将感恩与敬畏注入每一寸土地。在这里,阿万仓牦牛以蹄印丈量时间,欧拉羊群如云影般掠过草原,河曲藏獒守护着草原的漫漫长夜,河曲马踏响格萨尔王的千年传说,它们都是舞动在高原上的精灵。
黄河回望玛曲,它不只蜿蜒了四百多公里的水流,更孕育了当地万物有灵的生命。黄河水在牧歌声中化作乳汁,哺育着这片土地上的万物生灵,“玛曲四宝”也在这里得以绵延,生生不息。(中国西藏网 记者/邹慧)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