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与旧,承载着历史发展的印记。
走进西藏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院史馆,有两张照片历经时光长河,与今人对视,照片下分别写着“80年代,人民法官在帐篷内调解民事纠纷”和“2009年,西藏法院车载流动法庭启动仪式现场”。
西藏自治区成立60年以来,全区各行各业经历了沧桑巨变,西藏法院也在司法为民实践的过程中,坚持司法审判服务大局,全面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围绕“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的工作目标,抒写着新时代法治故事。
骑马下乡,帐篷里和群众面对面
和西藏自治区成立同步,最高人民法院西藏分院,更名为西藏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开启了在这片雪域高原上,践行司法为民、公正司法的旅程。
西藏集边疆民族、集中连片贫困、欠发达地区于一身,有着地广人稀、点多线长、高寒缺氧、交通不便、农牧民占总人口80%以上且居住分散的区情,基层法院普遍案多人少、乡镇人民法庭建设滞后、辐射范围小的法院工作实际。在这样的大环境下,“马背法庭”“帐篷法庭”应运而生。
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退休干部拉巴旺堆一直扎根在西藏法院系统,回首近40年工作历程,他觉得印象最深刻的是在那个物质贫乏的年代,下乡时在群众家吃过的煮鸡蛋。
1986年,拉巴旺堆被分配到尼木县人民法院工作,从拉萨过去要坐一天的长途客运车,坑坑洼洼的土路颠得人头晕。拉巴旺堆回忆,当时公检法部门在一个院子里办公,法院只有2间办公室。房子是老式藏式房屋,实木办公桌残破老旧,所有办公用品里最现代化的就是一台老北京牌吉普车和一部手摇电话机。
没有法庭,没有先进的办公设备,需要开庭时还要跟县委县政府借地方,需要调解民事案件时办公室就是调解室。拉巴旺堆说:“那时候我最喜欢的就是下乡,可以离群众近一些,还能和老百姓多交流。煮鸡蛋蘸着盐巴吃,就是那时候群众教给我的。”
夏天泥石流,冬天大雪封山,天气是最大的“拦路虎”,但群众的事等不得,拉巴旺堆也常常听老法官们讲述曾经骑马下乡的日子。
接到群众诉求,备齐“四大件”(国徽、干粮、枪和马被套),去法院附近的群众家借来马匹,老一辈法官办理一起案件骑马一个来回要走一周左右。到了地方便开始搭帐篷,典型民事案件和刑事案件就召集全村群众一起审理,起到震慑犯罪、教育群众、宣传法律的作用。
开完庭,法官们还要挨家挨户询问群众有无纠纷发生,生活中有没有不懂的法律知识,再结合村规民约和乡土习俗进行法治宣传。
拉巴旺堆告诉记者:“以前群众法治意识普遍较弱,文化水平也不高,遇到事情想不到通过法律途径解决。”
为了最大限度方便群众诉讼,及时将党的司法人文关怀送到西藏广袤的农牧区,让广大农牧民群众享受到平等、公正、高效的司法服务,老一辈法官们毅然选择跋山涉水到草原牧区、田间地头去,为群众就地解纷,把司法服务送到群众身边。
“车载流动法庭”让司法为民有了科技赋能
随着西藏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基层特别是农牧区广大群众的法律意识逐步提高,司法需求日益增长,传统的“马背法庭”巡回审判已难以适应新形势、新要求。
一辆印有“车载流动法庭”字样的越野车出现在群众视线,代替“马背法庭”,成为新的司法服务使者。2009年年初,西藏法院推出了一项全新的便民利民为民工作模式,正式启动“车载流动法庭”,为全区74个基层法院各配备一台越野车作为“流动的审判法庭”,配备折叠式审判桌椅、手提电脑、打印机、国徽、法槌、审判帐篷等司法办案必需设备。
统计数据显示,在配备后的五年期间,“车载流动法庭”累计行程 1300万公里,巡回办案40000余次,审理案件38000余件,调撤案件36000余件,为民办实事好事2000余件,开展法治宣传5600余场(次),在全区基层法院初步形成了以乡镇人民法庭为点、以“车载流动法庭”为线、以基层人民法院为面,点线面相结合的全方位全覆盖司法服务网络。
这一工作模式受到群众的热烈欢迎,被亲切地称为“110”法庭、“家门口的法庭”,也得到了区党委和最高人民法院党组的高度肯定。
从2009年到如今,“车载流动法庭”不断迭代升级。现在,它有了一个新名字——“车载科技流动法庭”。多了“科技”二字,让巡回审判多了科技化、信息化的味道。新一批的流动法庭车辆利用5G、人工智能技术,把全套现代化诉讼服务“装上车”,实现了全域立案、全域送达、智能庭审、诉调对接、当场裁判。
西藏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审委办副主任许毅介绍:“目前全区74个基层法院共配备100套‘车载科技流动法庭’,只要是5G信号覆盖的地方,都可以通过‘车载科技流动法庭’与基层法院互联互通,实现案件信息即时交换、网上签章远程操作、法律文书当场送达。”
司法服务延伸向每一个角落
“马背法庭”“车载流动法庭”“车载科技流动法庭”的迭代升级,掀开了西藏法院聚焦“四件大事”聚力“四个创建”,推进司法体制改革,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的序章。2024年,全区法院受理案件突破10万件,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司法为民的实践在这片高原扎根生长,开出了司法之花。
“法官同志,感谢你们体谅我们年事已高,把法庭搬到村委会来,我们不用奔波就打上官司。现在,我们都心服口服!”前不久,丁青县人民法院将法庭“搬”到当堆乡益塔西村村委会,对一起特殊的案件开展巡回审判,让当堆乡益塔西村二位老人冰释前嫌,重归于好。
而在办理此案中,法官发现还有3起案件当事人也居住在当堆乡。法官主动联系,就地开展调解,深入释法明理、耐心疏导,成功促成3起案件达成调解协议,其中部分案件当场履行完毕,达到“审理一案、化解多案”的社会效果。
记者了解到,自党的十八大以来,西藏法院牢固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全力支撑和服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创建。深入开展反分裂斗争,依法严惩危害国家安全犯罪;认真落实维护稳定责任制,依法严惩危害各族群众人身财产安全的暴力犯罪;主动延伸司法职能,服务基层社会治理。
在发展方面,持续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全力支撑和服务高原经济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创建,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全面分析研判行政案件,发布典型案例,助推法治政府建设。
在生态方面,做实生态环境司法保护,全力支撑和服务国家生态文明高地创建;持续健全重大项目司法服务保障机制,以司法之力守护生态之美。
在强边方面,助推边境治理,全力支撑和服务国家固边兴边富民行动示范区创建;加快推进边境法庭标准化、规范化、信息化建设,设立“涉外民商事纠纷调解中心”,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走访外籍人员,服务保障边境经济合作区建设。
风雨多经志弥坚,关山初度路犹长。西藏法院将继续忠实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坚定信心、开拓奋进,求真务实、担当作为,加快推进全区法院审判工作现代化,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