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bet.cn
home

筑牢公正防线 彰显法治温度

发布时间: 2025-04-28 10:12:00 来源: 西藏日报

  作为我国重要的刑罚执行制度,减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以下简称“减假暂”)体现着“宽严相济”,彰显了人道主义,对于激励罪犯积极改造,促进罪犯回归社会、融入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全区法院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充分认识“减假暂”工作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的政治意义、法治意义,持续整治顽瘴痼疾,不断巩固深化政法队伍教育整顿成果,守住刑罚执行公正的最后一道防线。2024年全区法院共计审结减刑、假释、暂予执行案件1009件,其中减刑案件1000件、暂予监外执行案件9件。减刑案件中准予减刑992件,不予减刑7件3人,准予刑罚执行机关撤回减刑1件。暂予监外执行9件9人中6人因病、3人因怀孕不适宜收监执行。

  统一尺度,健全完善制度机制

  党中央历来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指示,要求严格规范减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充分体现司法公正,杜绝司法腐败,提高司法公信力。人民法院先后出台多个司法解释和规范性文件,建立备案审查、专项检查等一系列制度机制,推动减刑、假释案件逐步迈入规范化审理轨道。

  2024年,为准确适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办理减刑、假释案件审查财产性判项执行问题的规定》,西藏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西藏自治区人民检察院、西藏自治区监狱管理局及监狱部门共召开87次沟通协调会议,就“顶格减刑”“踩点减刑”、减刑幅度、财产性判项履行能力等问题深入交流,统一办案理念及裁判尺度。制定出台了《西藏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 西藏自治区人民检察院 西藏自治区司法厅关于办理减刑假释案件中涉财产性判项适用指南》明确了减刑规范,通过宽严相济的方式提高了罪犯履行财产性判项的积极性,既为国家及受害人挽回了经济损失,确保了生效法律文书的执行,又细化了确有悔改表现的认定标准,进一步规范了减刑案件的提请、审理与监督工作。

  公正透明,确保减刑程序合法性

  只有建立长效防范机制,让刑罚执行更多地暴露在阳光下,才能打通司法公正“最后一公里”。

  “自全国政法队伍教育整顿以来,我们不断加强职务犯减刑及一般罪犯减刑案件的审查力度,在办理‘减假暂’案件时,主要考察罪犯的悔改表现情况;假释案件重点考察是否有再犯罪的危险,并进一步规范庭审程序,完善刑罚执行机关举证责任,规范证人出庭作证程序,全面了解罪犯的悔改表现,防止权力滥用、司法腐败。”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审判监督庭副庭长索朗次仁介绍说。

  采访中,索朗次仁向记者介绍了一起典型案例。王某曾任西藏自治区某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因受贿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十二年六个月,没收人民币80万元,已履行人民币12万元。报请减刑5个月,但尚未履行68万元,且拒不认罪悔罪。服刑期间,王某认为生效判决所涉贪污款项部分用于公务支出,对赃款去向陈述不一,而且存在因违反监规纪律被扣分的情形。根据相关法律法规,法院认定王某不具备法律规定的“确有悔改表现”,对王某不予减刑。

  为更好地提高审理质效,全区法院进一步强化合议功能,对减假案件立案、审理、宣判、送达等各环节工作进行总结,规范审判程序,强化流程节点控制,邀请刑事专家法官参与研讨疑难复杂案件,确保后续办理同类案件裁判标准的一致性。

  打破惯例,减刑幅度更加规范

  随着一系列有效措施的落实落地,全区法院“减假暂”案件办理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适用减刑更加审慎。2024年顶格减刑案件仅占减刑案件的3.6%,较往年大幅下降,无职务罪犯顶格减刑的案件。

  减刑幅度更加规范。特别是对不具有悔改表现,且无从宽情形或考核期内存在违反监规纪律的罪犯不予减刑;对不履行财产性判项的罪犯不予减刑,2024年是历年来减刑变更幅度最大、次数最多的一年。

  程序把握更加精准。未发现报请减刑起始时间、间隔时间不当的案件,无超幅度减刑案件,也未发现暂予监外执行不当案件。

  打通堵点、解决难点,补短板、堵漏洞,办好“减假暂”案件任重而道远。索朗次仁告诉记者:“我们深知,案件办理质量与办案法官的能力水平紧密相关。今年,我们将邀请检察院、相关监狱部门同堂学习,举办针对办理减刑假释案件审查财产性判项执行问题的实用性业务培训班,并在国家法官学院江苏分院举办减刑假释相关业务培训班,持续转变司法理念,提高减刑、假释裁定的公信力,推动减刑、假释案件审理工作取得新成效。”

(责编: 贾春玲 )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