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的阳光洒落在珠峰脚下,定日县协格尔镇的青稞地里泛起金色波浪,随风轻轻起伏。村民罗布站在崭新的藏式民居前,脸上洋溢着希望:“房子建好了,地里的收成也没落下,日子又有奔头了!”这片曾经经历创伤的土地,如今正以蓬勃姿态焕发新生。
走在拉孜县扎西宗乡的田野上,收割机的轰鸣声此起彼伏,呈现出一派繁忙丰收景象。“政府不仅帮我们重建家园,还及时送来种子和技术指导。”正在抢收青稞的村民普布欣喜地告诉记者,他家种植的20亩青稞今年喜获丰收。
据了解,今年受灾7县共完成粮食作物种植49.88万亩,其中青稞36.27万亩。同时,畜牧业也在快速恢复,新生仔畜成活率达95.47%,肉蛋奶产量达5.6万吨。
更令人振奋的是,重建家园的过程也成了拓宽群众增收的新路径。
在萨迦县灾后重建工地,28岁的顿珠刚结束一天的钢筋作业:“参加培训后,我当上了钢筋工,每天能挣300多元。”定日县曲洛乡措昂村党支部书记告诉记者:“我们村有126人参与重建,既学到了技术,又增加了收入。”
截至目前,全市已有2.53万名本地群众通过以工代赈参与重建,占总用工数的46.63%。今年前三季度,定日县和拉孜县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8.4%和9.3%,跑出了增收的“加速度”。
产业振兴的蓝图正在这片土地上徐徐展开。日喀则市将灾后重建与产业优化布局紧密结合,安排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5.68亿元,支持受灾县开工建设49个特色产业项目。从萨迦县的万亩青稞高产示范基地,到定日县的高标准人工饲草基地,再到拉孜县的饲料加工项目,一批带动能力强、就业容量大的特色产业正在蓬勃崛起。
目前,49个特色产业项目已全部开工,惠及群众2.1万人。同时,1323家农牧民合作社的蓬勃发展,让10万余群众在家门口端稳了“金饭碗”。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