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的晨光穿透玻璃,潘文红办公室文件柜里那张2015年的地形图边缘已泛起波浪状的黄痕。图中用红铅笔标注的“待调整”虚线区域,此刻正重叠着窗外实景:远处念青唐古拉山脉的积雪在朝阳下反射银光,近处河谷地带搬迁安置区的藏式新居错落有致,白色墙檐在高原晴空下格外醒目。
时间指针拨回2015年盛夏。堆龙德庆县原国土资源局门前的旧牌匾漆皮剥落,刚接任负责人的潘文红攥着散发新鲜油墨味的区划调整蓝图,直面双重考验:东侧矿区因粗放开采导致山体裸露出土黄色伤疤,西侧新兴旅游营地与湿地保护地带产生空间冲突。那些日子,他带领团队背负测绘仪器徒步穿越海拔4700米的沟壑,推动制定《砂石资源定点定量开采规程》,深入矿企与牧户帐篷开展43场政策宣讲,“守住子孙后代的蓝天雪山”成为他每场讲话必提的信念。
2016年夏天,乃琼镇要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次仁老人守着半亩菜地不肯签字:“这是我阿爸传下来的土豆地,搬走了,根脉就断了!”当潘文红第三次踏进这座低矮的石砌老屋时,高原已飘起细碎的初雪。他将规划图铺在火炉边的木桌上,给老人仔细讲着搬迁后的新居离学校和卫生院的距离。老人用皴裂的拇指反复摩挲图纸上的院落轮廓,终于低声说:“你说的,我信。”那年冬天,次仁一家搬进了藏式新居,小院角落,老人还特意留了一块地种土豆,浇水时对邻居念叨:“得让娃娃们记住老家泥土的味道。”
2020年旅游热潮席卷高原。在乃朗谷景区规划会上,潘文红用红色马克笔在地形图划出生态禁区:每日限流300人次,用原木栈道替代水泥观光步道,扶持27户牧民将传统帐篷改建为生态民宿。如今展开那张2015年的旧图纸,铅笔痕迹与十年光阴交织——次仁老人曾经的菜地已化作排列整齐的安置房,社区露天停车场,废弃矿区覆土的草甸冒出二十公分高的针茅草,木质观景栈道沿堆龙河岸蜿蜒三公里。图纸边缘那道曾代表未知的红色虚线,此刻正与真实图景严丝合缝:拉萨河水裹挟融雪奔腾向东,念青唐古拉主峰的雪线依旧定格在海拔5800米处。
“脚下踩的是土地,肩膀上扛的是责任。”潘文红掸去裤脚的草籽,继续行走在堆龙德庆区的田间牧道。十年国土征程,雪山映照下的新居升起缕缕炊烟,院墙角落的土豆苗在秋风中垂下结满果实的茎叶。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