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播万颗粒 秋收满粮仓——西藏春耕春播见闻
图为拉萨市墨竹工卡县唐加乡莫冲村开耕仪式现场。 记者 格桑伦珠 黄志武 摄
图为开耕仪式上,山南市乃东区克松社区群众将拖拉机装饰成耕牛模样,一名拖拉机手准备发动机器,开启春耕第一犁。 记者 刘枫 摄
春日开耕好时节。按照西藏农业传统,3月16日,即藏历1月24日,作为藏历历法书上适宜春耕春播的良辰吉日,高原各地广泛举办春播开耕活动。
早上九点半,达孜区唐嘎乡唐嘎村8组的村民身着节日盛装,带着仪式上播撒的种子来到了开耕现场;早上11点,能歌善舞的妇女站成一排,吟唱着吉祥的歌曲,村民们则为唱歌的妇女和即将耕种的男女敬献哈达、切玛、青稞酒。
唐嘎村地处拉萨河上游,以发展农业为主,耕地面积有8000多亩。2022年村集体收入达83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4953元。
开耕现场,村民准备已久的一辆辆大型现代农机在田野里排列整齐。沿袭千年的“二牛抬杠”农耕方式已基本退出舞台,成为开耕仪式现场的一种祈福形式。耕作的方式变了,祈福的传统还在。过去系在耕牛身上的五彩哈达和花束,如今披在了拖拉机的车头,牛角上顶着的红缨穗移到了拖拉机的两侧,挂在牛脖子上叮铃作响的铃铛安置在了拖拉机的车头下方,高原春耕的传统形式延续到现代机械化农业中。
开耕仪式开始后,在村民们的注目下,头戴藏式金花帽、身穿氆氇藏装的村民扎西次仁,驾驶着自家刚买的拖拉机,犁开了新春的第一犁。
另一位妇女紧随其后撒下了今年的第一粒种子。
“我们家有20多亩耕地,原有的小型四轮拖拉机已经不能满足现在的耕地需求了,今年花了8万多元买了一台带液压翻转犁的拖拉机,相信今年也一定会有好收成。”扎西次仁高兴地说,“我们在村委会的统一组织下成立了农机合作社,实现了耕、种、播、收全程机械化,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现在村里剩余的劳动力可以外出务工增加收入。”
随后,40多名村民驾驶着拖拉机排队开始春耕春播。拖拉机手们一会儿盯着前进的方向,一会儿向后看着翻耕起的黄土,妇女们也紧随其后,撒出青稞、冬小麦、豌豆等种子。
伴随着“突、突、突”的拖拉机声,村民们聚在耕作的田地里,一边拿着手机录着视频,一边高唱着“嗦、嗦、嗦,拉索啰”。大家共同期盼着春播万颗粒,秋收满粮仓。
据了解,近年来达孜区通过农田土质改造、水渠灌溉改造等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种植的冬小麦、青稞等农作物亩产量已提高了200斤。“藏历新年过后,我们就在田间忙碌起来,为今年的春耕提前做好各项准备工作。今年,这里将继续推广‘藏青2000’‘喜马拉22号’等青稞良种,后期我们还将提供病虫草害防治、施水、施肥、收割等技术服务。”达孜区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扎西顿珠介绍说。
高原大地,春潮涌动。在墨竹工卡县唐加乡莫冲村,村里的老百姓早已身着节日盛装,齐聚田间地头,举行盛大的春耕仪式。数百名村民聚在田间地头,热闹的景象引得路过此地的人们纷纷停车观看。
仪式开始时,指挥的人发出号令,数十名妇女有序地撒着种子,早已整装待发的150辆拖拉机排成一条长龙,在田地里开始耕地。
随着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莫冲村传统的农耕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二牛抬杠”到拖拉机再到如今130马力的深松机,社会生产力不断得到发展,农业经营方式从粗放式经营转变成集约化经营,经营主体也从农户发展成村集体。
开耕仪式,这个高原农家人代代相传的习俗,如今已然变成西藏农耕文化的一张名片。在这春播时节,农人们把春天的希望和种子一同播进沃土,用智慧和汗水浇灌又一个沉甸甸的丰收年。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稳定粮食生产 推进乡村振兴——西藏深入贯彻落实全国两会精神
大地回春,农事渐起,雪域高原农田上机声隆隆,农民们抢抓农时,加紧做好春耕备耕工作,一幅热火朝天、努力耕耘的画卷徐徐展开。[详细] -
暖身暖心 护花育苗——西藏大力实施各级各类学校供暖全覆盖工程
惊蛰已过,但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西藏阿里地区依然风雪不息,寒气逼人。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