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巴列:“狮口喷涌”吐锦绣
在革吉县西南的康巴列村,记者找到了狮泉河的源头。
狮泉河,藏语名为森格藏布,全长405公里,源头位于革吉县康巴列村与普兰县相邻处的一块巨大裸岩内,因岩石状如“狮子张口”造型,且岩石缝隙中时时有清冽泉水渗出,故得名“狮泉河”。所以,她还有个更贴切的名字:森格喀波,即“狮口喷涌”。作为阿里人民的母亲河,狮泉河流域范围遍布阿里大部。她从源头流出后,汇成一条小溪,水势渐猛,一路蜿蜒向北,奔驰百余公里后转而向西,经革吉镇到狮泉河盆地,在噶尔县扎西岗乡附近与支流噶尔藏布汇合,再从噶尔县典角村与典角曲交汇后流入拉达克地区。
很难想象,气势磅礴、汹涌澎湃的狮泉河,其源头竟暗藏于岩洞中!
康巴,系一种藏香原料;康巴列,藏语意为“长着康巴草的羊圈”。康巴列村位于革吉县西南,距离革吉县县城约120公里。村子面积很大,阿里采访组记者驱车沿着狮泉河走了几个钟头,穿桥涉水不下七八处,才到达村委会。
在党的光辉照耀下,近年来,康巴列村焕发出勃勃生机,牧民或依靠勤劳智慧、或凭借搬迁优势、或仰赖自身本领,逐渐奔向致富的康庄大道,如同狮子口吐绣球般,结出五彩斑斓的锦绣前程。
益西确培的致富经
在措美龙湖畔,记者见到了益西确培一家。此时,他和家人正在放牧点临时搭建的帐篷里煮茶,有说有笑;一旁的时风牌货车上,摆满了各类商品,不时有附近牧民前来光顾。
“现在是放牧、经商两不误,与从前大不一样。一年仅卖货的利润,就达到4万多元。”见到记者,益西确培难掩激动的心情。
结婚前,益西确培的生活可不是这样:一家7口挤在两间30多平方米的房子里,每年仅靠冬宰时节出售畜产品赚点钱,生活说不上艰难,但也没啥盼头。
2016年结婚后,为了让生活变得更好,身为革吉县政协委员的益西确培,利用经常外出考察的机会,学到了一些经商理念,渐渐萌生创业的想法:“考虑到牧民流动放牧、没空去县里购物的实际情况,我决定开一间小卖部。”
说干就干。益西确培看准了这一商机,与妻子商量后,通过农行小额无息贷款政策,贷款7万元买了一辆皮卡车,小卖部就这样开起来了。
平时,小卖部固定开在冬季牧场的家里;遇到转场,益西确培就开着装满货品的皮卡车、赶着自家的牛和羊,随牧民转移。“牧民在哪里、牧场转移到哪里,我们的店就开到哪里。”益西确培向采访组介绍说,凭借物美价廉和诚信经营,他的生意越做越红火,收益每年递增。
而这座“流动的小卖部”,在满足当地群众需求的同时,也给益西确培一家的生活带来明显变化——2018年,为了扩大规模,益西确培购置了一辆新货车,经营品种更多、货容量也更大;2019年夏,夫妻俩拿出积蓄,盖了40多平方米的新住房、占地40平方米的商店,家具、货架也是新置的……
益西确培创业的故事,让很多人刮目相看,还引得几位青年前来取经。他也乐意“传经授宝”,还谦虚地说:“这可不是我的功劳,只能说明大家都有创业的想法。”
思达“搬迁后”的新生活
走进革吉县福康社区思达家,记者惊奇地发现,干净、整洁,是这个家庭最鲜明的特色。
原来,思达每天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屋子里里外外打扫一遍。长达8米的藏式组合柜,擦拭一遍下来,都要十来分钟,但她乐此不疲。墙上挂着的一面印有“家庭卫生优秀”字样的流动红旗,是对她最大的褒奖。
自小就是孤儿,思达的童年是在亲戚家轮流借宿中度过的,这也让她养成了吃苦耐劳的品性。十多岁的时候,思达独自到拉萨打工,学会了简单的厨艺,挣得一份不多的薪水。更重要的是,她通过姐姐、姐夫,认识了后来的丈夫罗布。
2016年年底,通过精准识别,县里组织思达搬进了福康社区。按照每人25平方米的标准,思达一家3口分到一套75平方米的房子。“这75平方米,不包括暖廊、仓库和院子。如果全部加起来,则超过120平方米。”思达补充道。
2017年,随着脱贫攻坚工作深入推进,阿里各县的基础设施建设紧锣密鼓展开,各种就业岗位也纷纷“袭”来。通过考察,拥有装载机驾驶技能的罗布发现,各工地紧缺机工,便贷款买了一辆装载机。几年来,罗布开着装载机,不辞辛苦奔忙于各个施工场地,凭借价格公道、办事诚恳,很快拉到不少订单,每年收入都在4万元以上。
2022年年初,思达在儿子益西曲扎所在的革吉县完全小学找到了一份厨师的工作,月薪2300元。“既可以照顾小孩,还能挣到一份工资,很满足。”说着,思达腼腆地笑了。
在福康社区,像思达这样的搬迁户,共有186户520人,他们不仅在这里搬得进、住得下,还实现了能就业、稳得住。“每年,社区居委会都会组织群众参加各类培训。”革吉县革吉镇党委书记阿旺介绍,仅2021年,福康社区实现固定就业41人、自主创业13人;组织群众参加各类劳务输出168人次,创收近20万元。
次旺南加的创业路
生态岗位国家补贴,是牧区群众一项重要收入来源。次旺南加却不以为然:“天天靠国家政策,没什么意思。”
2009年,年仅20岁的次旺南加,揣着一点资金走出草原,开启了他对外部世界的探索。“在牧区,填饱肚子没问题;但出来闯事业,就要依靠智慧和双手,达到小康社会的标准。”说起当年的“出走”,次旺南加不假思索地说。
做点什么呢?次旺南加起初没有主意。他向有经验的商人请教后,在冈仁波齐山脚租了房子,做起小旅馆生意,当年就赚了20多万元。
尝到甜头的次旺南加又看上了县城一个好地段,开了一家小卖部,生活算是稳定下来了。同时,在开店那几年,他还学会了裁缝的手艺。
在位于革吉县城盐湖路一家裁缝店内,次旺南加热情招呼记者进店参观。店面虽不大,但干净整洁:新做好的藏装整齐挂在墙上,各类手工艺品有序摆在桌上;缝纫机也被擦拭过,像新的一样。
2015年,作为村里的致富能手,次旺南加被吸收入党。想到自己多年在外闯荡,对家乡贡献不大,且裁缝店缺少帮手,于是他积极动员牧民群众来店里打工。松觉便是其中之一。
松觉因既无牲畜又无技能,常年在外打零工,工作不稳定。2022年3月,他下定决心来裁缝店学艺,仅半年多光景,便可独立制作各类服饰。“这里待遇好,工作也轻松,还能学到一门手艺,我决定留下来。”谈到这份工作,松觉心里充满感激。
在康巴列,不少牧民如赞琼、党曲、嘎玛……也利用农闲时间来此打工创收——次旺南加的帮扶名单,可以列出长长的一串。
次旺南加外出闯事业的经历,只是近年来康巴列牧民转变就业方式的一个缩影。据康巴列“村官”张建荣介绍,群众近年来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很高,30多人常年外出务工或经商,占全村劳动力的12%以上。
乡村今昔巨变,大河无声见证。狮泉河卷着浪花,继续汩汩而前,如一首悠扬而激荡的交响曲,这是对康巴列村今日幸福生活景象的最好注脚。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守护神圣国土 建设幸福家园——西藏推进固边兴边富民工作综述
一山一水,都是家园;一草一木,皆为中国。[详细] -
在西藏 乡村振兴的特色发展之路前景广阔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