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雪边关写忠诚 家国情深展担当——西藏各族干部群众守边固边风采录
这是2022年6月1日拍摄的西藏山南市隆子县玉麦乡。新华社记者 张汝锋 摄
有一种守望,叫“我站立的地方是中国”;
有一种担当,叫“我为祖国守边疆”。
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党的十八大以来,西藏各族干部群众积极投身固边兴边,着力推动边境建设、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和产业布局协同发展,争做神圣国土守护者、幸福家园建设者。
卓嘎(右)给女儿巴桑卓嘎讲述她在玉麦乡为国守边的故事(2021年7月10日摄)。新华社记者 孙瑞博 摄
守边:护好祖国的一草一木
西藏山南市隆子县玉麦乡的夏天,是一年中风光最美的时节。日拉山通往玉麦的柏油路,宛如一条腾云驾雾的巨龙,盘旋在喜马拉雅山脉南麓。
穿越原始森林,“家是玉麦、国是中国”八个红色大字映入眼帘,这是卓嘎、央宗姐妹和父亲桑杰曲巴的坚定信仰。他们在深山密林里、雪峰草原上,为国守边几十年如一日。
玉麦曾被称为“中国人口最少乡”。长期以来,只有他们父女三人生活在这里。卓嘎、央宗姐妹俩从记事起,每天的生活几乎都是这样度过:凌晨四五点起床,天亮前把牛群赶上山吃草。等到夜幕降临,牛铃声再次在牧屋边响起,忙碌的一天才结束。
除了放牧,一家人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是升国旗。
站在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下,桑杰曲巴告诉姐妹俩:“这就是国家,有国才有家。”
正是在这平凡的岁月中,姐妹俩像父亲一样,把忠诚镌刻在心头:“玉麦是我们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再苦再累也要守好祖国每一寸土地。”
国强才有民富,国家安宁才有万家幸福。
西藏亚东县仁青岗村的达吉、次仁曲珍和普赤三位藏族老阿妈在前往詹娘舍哨所送菜的路上(2022年1月27日摄)。新华社记者 觉果 摄
群山环抱中的日喀则市亚东县仁青岗村,一栋栋错落有致的二层藏式楼房上,鲜艳的五星红旗迎风飘扬。一条山间小道,从村口蜿蜒穿越原始森林、乱石峭壁,道路尽头是“云中哨所”——詹娘舍。
仁青岗村达吉、次仁曲珍和普赤3名藏族老阿妈沿着这条崎岖的小路,风雪无阻为部队官兵们送菜、送信。
边防战士守护国家,边民群众守护战士。鱼水情深四十载,绵绵不绝谱新篇。如今,仁青岗村里为边防哨所送菜的村民越来越多。
父子接力、夫妻搭档、兄妹携手……拳拳家国情在雪域边关传唱。西藏各族干部群众,守护着边疆一草一木,用脚步丈量每一寸国土,谱写出一曲曲感人至深的忠诚赞歌。
这是2019年8月2日拍摄的西藏阿里地区噶尔县扎西岗乡典角村一景。新华社记者 晋美多吉 摄
兴边:一山一水都是家园
西藏林芝市米林县南伊珞巴民族乡琼林村,崇山密林环绕的牧场上鸟语花香,一座飘扬着五星红旗的小牧屋引人注目。
西藏和平解放前,珞巴族群众在峡谷密林中靠游猎为生,用竹子搭起简易小牧屋临时居住。西藏民主改革后,他们走出原始丛林,迁居到河谷台地,逐步过上了现代生活。小牧屋作为游猎生活的记忆被保留下来,是珞巴族党员干部带领群众薪火相传、保家卫国的见证。
升一面国旗,守一方疆土,造福万千群众。
亚夏是土生土长的琼林村人,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她组织村里部分妇女办起了“珞巴织布农牧民合作社”,带动了村集体经济发展。亚夏说:“村民的钱包鼓了起来,优秀传统文化也得到更好保护和传承。”
琼林村拥有密林雪山、高原草甸等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村党支部带领群众投身生态旅游产业发展,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超过500万元。
这是2019年9月21日拍摄的西藏山南市洛扎县洛扎镇新建成的次麦社区边境小康村(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晋美多吉 摄
边境兴则边民富,边民富则边防固。
典角村位于西藏阿里地区噶尔县扎西岗乡,平均海拔4300米。从20世纪60年代的3户人家到如今51户,从石头垒起的“第一代房”到如今独家独院的“第五代房”,实现水电路讯网全覆盖,这里成为中国边陲巨变的缩微影像,记录了时代变迁。
近年来,西藏自治区加快推进边境小康村建设,喜马拉雅深山里一个个偏远闭塞的乡村焕然一新,变身一颗颗“边疆明珠”。截至2021年底,西藏620多个边境小康村全部建成。
在西藏日喀则市萨嘎县昌果乡,昌果边境派出所摩托车巡逻队进行集体巡防训练(2021年2月26日摄)。新华社记者 孙非 摄
强边:祖国和人民不会忘记
“以前骑马很慢,现在骑摩托车快多了。”西藏日喀则市萨嘎县昌果乡腼腆的基层党员石觉塔布说起自己心爱的摩托车,一下子变得健谈。
昌果乡是边境乡,平均海拔有5300多米。20年前,随着摩托车在昌果乡草原上开始流行,当地也出现了一支特别的车队。10位牧民自发成立了摩托车巡逻队,石觉塔布成为这支车队的队长。
自此以后,昌果乡就多了一道风景,一条条由车辙碾出的小路,蜿蜒在人迹罕至的沟壑和山梁上。不论刮风下雨,还是大雪遍野,摩托车队都在一百多公里的边境线上巡查,守护家园的平安。
每次石觉塔布都骑着摩托车第一个出发,车上插着一面五星红旗,在风中猎猎飞扬。
石觉塔布一工作起来就忘了家,他觉得对不起妻子和女儿,但妻子对他说:“你为国家守边巡逻,就是保护我和孩子。”
“没有国,哪有家?”石觉塔布说,有了家庭的支持,守边就更有动力了。
西藏山南市浪卡子县普玛江塘派出所的移民管理警察帮助牧民旦增多杰的家人离开困在冰河里的小货车(2021年11月20日摄)。新华社记者 孙瑞博 摄
普玛江塘海拔5373米,这里缺氧、高寒,时常有狂风暴雪,生存条件非常恶劣。
西藏浪卡子边境管理大队教导员索朗达杰从警12年,一直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边境地区工作。2016年,他主动请缨来到普玛江塘乡,一干就是四年。
“我是一个孤儿,党的好政策让我走出了雪域高原,上了大学,成为一名移民管理警察。”索朗达杰说,坚守在这片养育自己的土地上,既是自己的使命,更是报答党对自己的培养。
在普玛江塘,他走遍辖区的每个村落、每户人家,关心群众冷暖,先后救助了500多名游客、200多台车辆,还为牧民生产致富找路子。
西藏山南市浪卡子县普玛江塘派出所的移民管理警察在巡逻途中(2021年11月20日摄)。新华社记者 孙非 摄
阿里地区札达县楚鲁松杰乡,距离拉萨市2000多公里。这里平均海拔4100米,雪峰耸立,山高谷深。
“有没有人越界,有没有牛群跑到我们牧场,村里的牦牛去了哪儿……都是放牧要注意的事。”楚鲁松杰乡巴卡村群众索朗多杰说,“我们的脚下就是祖国,我们永远在这儿!”
风雪边关写忠诚,家国情深展担当。西藏各族干部群众以忠诚和坚守,在祖国边境一线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钢铁长城。(记者沈虹冰、翟永冠、白少波、陈尚才)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甘肃姑娘马玉芳:“我生活在人情味浓郁的城市”
今年21岁的马玉芳,3岁时随父母从甘肃临夏来到了拉萨。民警接警后,发现已有人报警丢失孩子,一联系发现就是马玉芳父母,随即旦增抱着马玉芳坐上警车将她送回到了父母身边。[详细] -
藏北草原“新英雄”——那曲市安多县首届农牧民职业技能大赛掠影
安多县“乡村振兴 那曲奋进”首届牧民群众职业技能大赛让智慧的牧民感受到了劳动的光荣,也把英雄的荣耀献给了勤劳的牧民。[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