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扶贫

高原土乡山村蝶变:从贫困落后“荒山岭”到依山傍水“幸福居”

发布时间:2022-05-24 10:37:00来源: 中国新闻网

  “山上的苦日子要讲给孩子们听,幸福的生活要用双手拼。”午后,在中国唯一的土族自治县——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89岁的老党员李洪占在蔡家堡乡后湾新村的文化长廊里说。

  几年前,他还在穷窝窝里,吃不上水,路修不通。现在,易地搬迁,生活如画,村上有集体经济了。“不仅我们村有,村村都有。”老人说。

  一场大迁徙,改变了这个山村数千人的命运,贫困落后的山村实现了从“荒山岭”到依山傍水幸福安居的华丽蝶变。

  几年前,行路难、上学难、吃水难、看病难、就业难、娶妻难困扰着这里的民众,世代贫困如影随形。

  从2016年起,依托精准扶贫政策,乡党委、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齐心协力,修乡村公路,建新村新房,拓展产业链条。

  “当初搬迁我还给村干部说我不想搬,年纪大了,没有钱也没劳动力,到新的地方没办法生活。”蔡家堡乡上刘家村村民张玉梅回忆说,跟她一样的村民还有两户,乡村两级政府得知他们的难处后,在原有的基础上他们额外补贴了1万元,让他们住进了新家。

  “面对难啃的‘骨头’,更要沉下身子,多想办法,逐村攻克,逐户销号。”乡党委喊着口号,用两年多的时间,让9个村1523户4773人实施了整村易地搬迁。

  一时间,“土墙草顶垒空房,屋内混居猪和羊”“石头缝里不出苗,熬干汗水吃不饱”的穷苦岁月被抛进了历史的尘埃里。

  “一搬变百年”对于搬迁民众来说能否留得住是件大事。如何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让村民尽快适应新环境,融入新生活,当地党委政府也在想办法。

  于是,乡党委成立了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党总支,并投资690万打造集日常办公、党务服务、教育管理、便民服务等10余个功能区于一体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党群服务中心、便民集贸中心和15分钟便民服务圈。

  “现在有了‘两心一圈’,我们老百姓办什么事也方便了许多,不会的东西还有人来教。”老党员李建业说。

  如今新村里给排水管网入农户家园,1523户全部普及卫生厕所,实现了自来水入户率100%,生活污水处理率85%。天然气管线入农户厨房,清洁能源普及率100%。通信光纤入农户桌台,宽带覆盖率96%。

  “搬迁以后,我去了西宁一家家政公司,当保洁员,一个月能挣三四千!干活也不累,心情特别好。”泉湾村村民李洪勇说。

  在蔡家堡乡,和李洪勇一样从事保洁、月嫂等家政行业的有45人,通过不断优化家政从业人员技能,逐步实现劳动力从“卖力气”到“凭技能”就业的根本转变。

  自从搬迁之后,村里引进了一家食品加工厂,村民们在厂里流水线作业,一个月工资有3000元。蔡家堡乡政府在上刘家村原有的蔬菜保鲜库基础上,新建了农副产品加工扶贫车间1处,实现了村集体、企业、农户多方共赢。

  村民汪芬兰说:“以前早出晚归,一天三四个小时都在路上,有时还找不到活。现在,外出务工车接车送,村里还有扶贫车间,家门口就能挣到钱。”

  多年来,蔡家堡乡培育的马铃薯声名远扬。因此,乡党委政府积极扶持打造“北山洋芋”品牌,推广马铃薯全膜覆盖栽培技术,采取“支部领航、村民入股、合作经营”的模式,逐步形成马铃薯种植、窖藏、加工、销售一站式服务。

  “以前种地靠天吃饭,现在新家也是农家乐,每天来吃饭的人还挺多,挣钱多了心里当然踏实了。”搬迁村民刘治成说。如今,“易地搬迁+乡村旅游+农家乐”的新路子,也让搬迁民众真正吃上了“定心丸”。

(责编: 陈濛濛)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