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乡村振兴塑“形”铸“魂”
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灵魂”。近年来,拉萨市曲水县达嘎镇三有村聚焦乡风文明建设,通过创新举措、移风易俗、塑造典型,深化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提升了乡风文明水平,焕发出乡风文明新气象,为乡村振兴铸魂、助力。
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乡风文明作为农村的精神文明,既传承了古朴的乡间民风,又融于现代文明风尚,它的实质和核心是农民的知识化、文明化、现代化。乡风文明建设是乡村振兴的灵魂。
三有村在美丽乡村建设、打造乡风文明的过程中,注重提升村容村貌、保护传承文化、提高文明素养等“软环境”建设。在新时代下,让文化“庄稼”扎根广袤大地,填满了村民的“精神粮仓”。
阳光和煦,杨柳吐绿。走进曲水县达嘎镇三有村,映入眼帘的是特色鲜明、错落有致的藏式楼房,平坦的水泥路铺到家门口,鲜艳的五星红旗飘扬在每家的屋顶上,房前屋后种植的鲜花映衬着三有村生机勃勃、充满希望的生活。
在三有村扶贫商品房的一间门面房里,哒哒哒的缝纫机声此起彼伏,曲水卓玛服装合作社的员工们正在赶制订单。作为扶贫产业,合作社员工都是三有村搬迁群众,而且妇女居多。
曲水卓玛服装合作社负责人琼次仁告诉记者:“合作社成立的初衷是帮助不方便外出打工的群众,解决她们的就业问题。现在,她们在合作社工作每个月能拿到2600元至3000元不等的工资。”
2016年,在拉萨河畔达嘎镇,一座新村——三有村在短短3个月的时间里建成。“三有”寓意“有住房、有产业、有健康”,三有村是西藏建成的首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随后,养鸡场、温室大棚、幸福超市、扶贫商品房、庭院经济等产业相继发展起来,成为搬迁群众奔小康的有力支撑。搬迁至今,三有村农牧民人均年收入从不足3000元增长到2021年的1.2万元,全面实现了“三有”目标,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称号,产业兴旺塑起了三有村乡村振兴的“形”。
在三有村,民族团结的理念深入人心,全村共有民族团结家庭18户。与曲水卓玛服装合作社相隔不远处,同样是在扶贫商品房的一间门面房里,达嘎塔嘎蔬菜水果店的老板肖富喜正在清理着货物。不一会儿,妻子达嘎送来午饭,夫妻俩一个吃饭,一个在旁边说笑,气氛温馨和睦。
2005年,河南小伙肖富喜来到拉萨,后来认识了藏族姑娘达嘎。2008年,两人喜结连理。最初,夫妻俩没有店铺,只能推着车卖菜。2016年搬迁到三有村后,夫妻俩在村里的扶贫商品房租了门面房,平时肖富喜负责进货,达嘎看店,每个月有近4000元的收入。“我在拉萨成了家,有了小孩,现在还经营着菜店,已经习惯了拉萨的生活。结婚几年来,我们夫妻二人相互尊重、慢慢磨合,小日子过得挺幸福的。”肖富喜说。
此外,三有村还以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为契机,成立了文艺队、志愿服务队,开办了巾帼夜校、养老驿站等,在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时,大力改善人居环境,号召村民树立文明意识,推动乡风文明建设,铸好乡村振兴之“魂”。
“我们每个季度都会组织村‘两委’班子检查环境卫生,在广泛宣讲和村‘两委’的正确引导下,村民的环保意识得到进一步提高,三有村环境一天比一天美了。”三有村村委会主任桑珠曲培说。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战略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通过多项措施,三有村积极开展文明村建设工作,帮助村民树立发展信心,改变落后思想观念,主动摒弃陈规陋习,提高思想道德水准和科学文化等各方面素质,凝聚人心、振奋精神,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乡村美不美、农村富不富,不仅要看村容村貌、经济发展、基础设施等硬指标,更要看文化服务、乡风文明等发展“软环境”。只有重视“软环境”,才能够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提升老百姓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艰苦创业 致富思源——拉萨市城关区娘热乡农机修理厂故事多
1982年,年仅17岁的马哈哈怀揣着打工的梦想,从老家甘肃康乐出发,坐了6天的长途汽车到达了拉萨。在老乡的帮助下,马哈哈进入了布达拉宫脚下的雪居委会农机修理厂学习电机维修和焊接技术。[详细] -
呵护“绿水青山” 收获“金山银山”——拉萨市林草工作发展综述
避开早班高峰期拥挤的城区道路,穿城而过来到拉萨北环,两旁的树木在雨水洗刷下显得愈发葱茏。[详细] -
拉萨市今年将继续建设滨河健身长廊
近年来,随着全民健身观念的形成,以及“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健身政策举措越来越完善、健身途径越来越便捷、健身环境越来越优越。[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