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扶贫

西藏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思考

发布时间:2021-10-25 10:47:00来源: 西藏日报

  进入新发展阶段,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深入实施以“神圣国土守护者、幸福家园建设者”为主题的乡村振兴战略,将“四个赋予、一个有利于”贯穿乡村振兴全过程,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实现农牧业高质高效、农牧区宜居宜业、农牧民富裕富足,为全面建设团结富裕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奠定坚实基础。

  一、优化乡村振兴发展格局

  优化乡村振兴发展格局需要对城乡发展空间、跨区域发展空间进行统筹,依托区域优势资源构建乡村振兴发展共同体,推进基础设施资源、公共服务资源以及生态保护资源的优化配置,通过推动多个村庄产业结构实现协同转型升级,为乡村产业的聚集发展奠定基础,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一是优化区域发展格局。以拉萨为中心打造三小时经济圈,发挥综合立体交通互联互通优势,促进拉萨山南经济一体化,发挥日喀则面向南亚开放前沿地区优势,将林芝建成生态旅游、休闲度假和养生基地,提升那曲在藏北地区重要节点作用,加快建设边境沿线发展带,打造守边固边富边强边重要支撑,促进设施联通、产业协同、要素流动。二是优化产业发展布局。立足区域资源禀赋、环境承载能力,引导产业向优势区域集中,将全区划分为河谷农业发展区、高寒牧业发展区、富林产业开发区,重点发展以青稞、牦牛、藏猪、藏羊、奶业、蔬菜、藏鸡、茶叶、葡萄、藏药材等为主10大产业和兼顾油菜、林果、饲草等N个点状的优势特色产业,打造藏东南休闲农业旅游带、藏中农耕文化体验带、藏西北游牧文化体验带、边境固边富民产业带,推动形成主体功能明显、区域协调、优势互补、利益相连的“三区四带”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三是优化乡村空间布局。根据不同村庄的发展现状、区位条件、资源禀赋等,按照河谷农区、高寒牧区、城郊融合、搬迁撤并、守土固边、特色旅游等类型,分类实施村庄规划建设,推进乡村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空间布局。

  二、培育乡村振兴发展动能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点。以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引导乡村对传统产业进行传承,对新兴产业、现代农牧业进行培育,构建起层次丰富、结构合理的乡村产业体系。一是建设高原特色农产品基地。加大农业水利设施建设力度,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高标准建设一批青稞、牦牛、藏猪、藏羊等特色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加大饲草料保障力度,稳定青稞播种面积,提高农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二是深化乡村产业之间的融合发展。立足区位条件和产业基础,重点发展高原生物、特色旅游文化、绿色加工、现代服务、边贸物流等产业,发展乡村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挖掘和释放农业的多种功能、乡村的多元价值,通过城乡物流配送网络一体化,实现商贸流通体系向偏远乡村延伸,促进乡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推动乡村产业形态呈现出多元化特征,进而为乡村产业转型升级奠定基础。三是提高农牧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发展绿色农产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建立农畜产品产地合格证和可追溯制度,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提升农产品质量监测覆盖率,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依托高原悠久农耕牧业文化传承讲好品牌故事,融入“地球第三极”区域公共品牌并发挥高原特色农业的效应,提升农牧业价值创造和市场竞争能力。

  三、实施高原乡村建设行动

  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坚持农牧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地位,着力提升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质量,统筹推进水电路讯网、科教文卫保一体建设,建设环境整洁优美、生态良好宜居的美丽乡村。一是改善乡村公共基础设施条件。不断补齐乡村振兴基础设施短板,推进公共基础设施往村覆盖、往户延伸,结合农牧区饮用水需求,通过规模化集中式供水、小型集中供水和分散式供水的方式,改善乡村生产生活用水条件和质量,提高农村供水保障水平;通过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全面巩固提升农村电力保障水平;全面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重点对搬迁村、边境小康村等农村通硬化路建设,实现具备条件的建制村全部通硬化路、通客车;加快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扩大移动通信网络覆盖面,逐步消除农牧区移动通信信号盲区,建设一批服务“三农”和农村电商的快递末端网点,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乡村生产生活的深度融合。二是提高乡村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强化县城综合服务能力,把乡镇建成服务农牧民的区域中心,对守边村养老、教育、医疗、社会救助等制定特殊优惠政策。开展农村基本公共服务达标工程,建立农村基本公共服务项目和服务标准清单,通过配置达标、人员交流、待遇倾斜等途径提升农村基本公共服务能力。三是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分类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根据不同乡村所具有的原始风貌以及特色,差异化开展村庄规划与农房设计工作。深入推进厕所革命,提高户用厕所普及率,统筹安排农牧区生活垃圾收运处置、生活污水治理、道路硬化和村庄绿化亮化等项目建设,因地制宜开展乡村“四旁”植树行动,巩固和提升消除“无树村、无树户”成果。

  四、推进乡村精神文明建设

  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保障。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既要“管肚子”更要“管脑子”,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不断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一是深化乡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强化思想政治引领,大力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持续深化“四讲四爱”群众教育活动,强化农牧民的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集体意识、主人翁意识,营造向上向善、诚信互助的社会风尚。二是健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推进文化惠民,引导公共文化资源重点向乡村倾斜、优秀文化信息资源进村入户,充分利用农闲时机和传统民俗节日,有计划地组织非遗项目展示、传统民俗展演,深入挖掘农耕及游牧文化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充分发挥其在凝聚人心、教化群众、淳化民风中的作用。三是大力扶持群众性文化活动。实施“美丽西藏、可爱家乡”优秀文化产品乡村供给工程,积极挖掘乡土文化,鼓励组建各式各样的乡风民俗展示队,整合乡村文化资源,宣传党的好政策、群众的新生活,理性对待宗教,过好今生幸福生活。

  五、提升乡村社会治理能力

  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坚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建立健全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确保乡村社会充满活力、和谐有序和长治久安。一是加强农牧区基层组织建设。深入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地位,持续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选优配强村(社区)“两委”班子成员,充分发挥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乡村振兴专干和科技特派员等力量的作用,把基层组织建成坚强战斗堡垒。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持以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为着眼点和着力点,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吸引区外的种植养殖大户和企业到乡村特别是边境地区创业兴业,鼓励农牧民到区外接受技能培训和就业,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三是保持农牧区持续和谐稳定。推进网格化服务管理和社会化服务,畅通和规范农牧民诉求表达渠道;以平安乡村建设进一步完善治安防控体系,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严厉打击非法侵占农村集体资产、惠农政策资金和侵犯妇女儿童人身权利等违法犯罪行为,维护社会持续和谐稳定。

  六、提升农村居民收入水平

  持续稳定增收是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也是有利于提升农村居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根本。一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持续推动脱贫人口和低收入人口增收,严格落实过渡期内“四个不摘”要求,保持现有帮扶政策稳定,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持续跟踪收入变化和巩固情况,确保易返贫致贫人口动态清零。加大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力度,提升搬迁安置点服务管理水平。二是保障农村居民稳定增收。不断丰富和拓展农牧民增收空间,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保持农村居民收入增速快于城镇居民。充分挖掘农牧业生产潜力和农产品市场前景,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有机衔接;鼓励在乡村兴办环境友好型企业,实现乡村经济多元化,提供更多就业岗位,建立劳务输出精准对接机制,提供工资性收入;落实好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稳定提高转移性收入,盘活乡村资源资产资金,增加资产性收入。三是加大培训转移就业力度。推行农牧民技能“三单式”(订单、菜单、工单)培训和“以工代训”,提升就业能力与创业能力,确保农牧民综合素质满足现代乡村产业发展需求。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促进农牧民多渠道转移就业,提高就业质量,有效提升收入水平。

  本文为西藏自治区人才资源开发专项资金项目《西藏农牧金融的研究阐释与人才培养》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

(责编: 常邦丽)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